滨海建筑形态控制设计研究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9-04-16
摘要:目前滨海地区建筑形式雷同、海洋环境遭受破坏,对建筑形态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总结不同滨海建筑形态在设计过程中的处理方式、空间形态和设计手法,分析滨海建筑形态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归纳滨海建筑形态控制的设计策略。如何统筹规划滨海建筑形态控制设计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对滨海建筑形态的控制来实现避免滨海地区的无序建设,实现滨海建筑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共生。
关键词:形态控制 滨海建筑 设计策略
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出现了建设海景房的热潮。在烟台海阳、龙口等地区纷纷设立以滨海建筑为主的旅游度假区。在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滨海建筑的规划设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筑天际线混乱,建筑形式雷同等。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对滨海建筑形态的控制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缺少专业角度的解析。滨海区域景观特色主要是被滨海建筑形态的视觉印象所决定,所以对滨海建筑形态的控制是滨海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滨海建筑形态控制设计实践的同时,在建筑形态理论层面进行归纳分析,进而对不同类型的滨海建筑形态关联提出建议,对构成建筑形态的要素进行总结与分离。
建筑形态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学科,对于滨海建筑来说,其空间形式、外在形态等造型特点能给观者直观的形象记忆。滨海建筑是一种多变的建筑类型,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筑表皮展示
滨海建筑表皮设计讲究色彩明快,形式多样。为了最大限度地摄取海景景观,滨海建筑的向海面,往往是格外通透的玻璃面外墙。享受自然海风,观赏海面景观,不能仅仅满足于室内,在室外也需要有自然的开放空间,去让人最大程度地享受海风,享受阳光。在住宅建筑中传统的小阳台,在滨海建筑上往往会被演化成大露台、长阳台,使之成为典型的滨海建筑风格。
2 建筑天际线的控制
建筑天际线是滨海地区景观的主要部位,天际线和屋面景观能从许多视点来欣赏。从远处眺望滨海城市,它的轮廓只是一个遥远的剪影,而在通往滨海地区景观道路和主入口处,可以十分清晰地望见滨海城市的轮廓。
为了分析滨海建筑天际线,首先要研究地形条件,一种是平坦的滨海用地,另一种是丘陵或起伏不平的滨海用地。一般的规律是:形式整齐规则的规划设计图,一般与平坦的基地相对应;形式不规则的规划设计图,一般与起伏不平的基地相联系。
如果从滨海景观环境的制高点,城市的高处观看时,滨海城市的屋面景观又显得独有韵味。站在城市人行道上时,天际线又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当人们漫步于海边,沿滨海建筑街道两侧及广场周围的屋顶线呈不断变化的深色剪影。滨海城市建筑天际线,能作为一个集中的符号来表现滨海城市的特色。
3 “海”的表现
滨海建筑是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下产生的建筑,是建筑与海的对话。首先它要满足人们看海的需求,而且是要看到海有利的一面,比如说海面空间的辽阔、海浪的变化或是礁石,而海不利的一面就要避免,比如强烈的海风。所以滨海建筑和海接触空间比普通建筑要大,经常会采用落地窗或是露台的设计。从地理上研究,滨海建筑主要集中在热带或是亚热带气候的国家,这样的气候阳光强烈,所以滨海挑檐经常采用大挑檐;而且气候温暖又使人们产生对色彩的需求,因此滨海建筑的颜色大多很鲜艳,有白色、红色和绿色等强烈的对比。
成为一个滨海城市,靠海是最基本的条件,再者就是要体现和海的紧密接触,人们的活动行为要和海发生关系。而城市主要是由建筑群组成的,建筑要和海发生直接对话。城市的街道和公共空间都要和海紧密相联。体现烟台作为海滨城市的特点。让烟台弥漫着海洋气氛,让海进入城市的每一个空间。想法是要有面向海的街道,要有面向海的广场,市民在公共空间里可以和海洋发生关系;在海洋和陆地的过渡段,也就是沙滩,要向市民开放,让人人都可以感觉得到这个城市。烟台也能通过滨海城市的建筑形态再一次得到提升。
4 技术的制约
结构是建筑形态的主体和框架,对建筑形态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结构主义与形态学的结合是建筑形态学的发展趋势。在滨海建筑形态控制上,如何在富有表现性的结构中体现滨海建筑的独特形式是本文的关注重点。
生态技术标准的引入,不仅仅关注建筑的生态性设计,也应解决建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对于建筑生态设计基于LEED标准,注重循环再生、开放性、节能环保等设计理念。海洋生态应多关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协调共生系统的营造、自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培养等解决方案。滨海建筑是所处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确定滨海建筑与海洋环境之间新的联系视角。滨海建筑类似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摄入能量、物质,经消化后再输送回去。以生态的视角观察滨海建筑,可以使我们重新理解建筑形态所具有的含义,即是与海洋环境间物质能量管理的形式或能量流动的一种方式。
5案例研究
5.1国内滨海建筑――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赛后充分利用和留下奥运文化遗产”的原则,规划、设计、建设。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采用的一系列科技新技术。基地同样注重环境景观规划,通过三条南北向轴线即: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 东轴-自然文化轴,组成了意向的“川”字。以“欢舞?海纳百川”为主题,寓意开放的青岛正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
5.2国外滨海建筑――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滨海艺术中心是新加坡的地标建筑。外型奇特突出,宛若两颗榴莲,因此得名榴莲艺术中心。但实质上建筑师的灵感是采掘,根据蜻蜓的复眼来设计的。滨海艺术中心不仅外观独特,建筑物蕴含了不少的科学计算。它是由4590片玻璃所组成的屋顶遮阳罩,依据新加坡日照环境的模拟计算设置。其内部陈设却充满欧洲剧院风味,功能多元化,包含音乐厅、戏剧院、购物中心、餐厅及户外表演空间等,让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文化在此撞击出最美的火花。滨海艺术中心和鱼尾狮公园遥遥相对,视野相当开阔,尤其傍晚时分,坐在户外表演区的台阶上吹风、观赏新加坡河畔夜景。滨海艺术中心把焦点集中在艺术的教育和增加大众接触艺术的机会。观众不仅能了解各种艺术,更重要的是把欣赏艺术视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滨海建筑首先是建筑,是建筑就不能孤立地看待,不能只是分析建筑物本身。建筑是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的,任何建筑形态首先要考虑所处的城市背景、地域背景、包括人们的心理。并建立在滨海建筑区域特性之上,结合形态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控制滨海建筑形态达到优化、重构滨海城市建筑形象的目的,并尝试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联系,避免不同的滨海地区却有着相同的建筑形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