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把脉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10-26
图片来源:互联网
大连都市发展设计公司高级规划师姚强:借鉴国外城市停车经验 通过时间差采取车位共享
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交通发展情况看,交通需求总是趋向于超过交通的供给,交通的供需平衡只是相对的。发达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远远超过我国,他们同样面对着停车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停车政策取决于城市交通的总体发展政策,无论是鼓励小汽车发展的城市还是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其停车管理策略都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且都需要通过与公交等其他系统的相互协调,合理控制、适当引导,逐步缓解停车难题。
解决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的普遍策略,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面对停车矛盾突出的中心区,姚强建议通过以下措施缓解停车矛盾,提高停车场利用效率。调整交通方式结构,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投入,推进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取消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的最低标准,改为限定最高值,限制建筑设施的停车位供应,从源头上降低停车吸引。对进入中心区的车辆采用较高的收费政策,大幅度提高中心区的停车成本,通过经济杠杆平衡中心区的动静态交通。通过时间差,采取车位共享,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效率。结合公共交通,完善外围站点的换乘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停车换乘,减少进入中心区的小汽车交通流量。大幅度提高路边停车收费标准,日本、香港等均采用高额的暗示收费标准,并采取累进计费制度。严厉处罚违章停车,坚决实施拖吊作业,日本对于违章处罚的金额可高达20万日元,非一般国民所能承担。
大连市规划专家委员会顾问曹世法:利用“边、角、余”地块 注意保护植被
配建停车设施是各类建筑依据相关配建指标所建设的,为本建筑引发的停车需求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根据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配建停车设施是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的主体,应占到城市停车设施供给总量的80%左右。从上世纪90年后期开始,国内大城市,北京、广州、上海等开始重视配建停车的建设工作,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停车供需情况,制定各城市的地方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并在项目的审批、验收等工作中予以严格执行,从而从源头上推进配建停车设施的建设,避免各类建筑因自身配建停车不足而产生的社会停车压力。针对老城区存在的建筑物配建泊位不足,同时公共停车建设难度较大的状况,利用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设置路边停车场成为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题的有效手段。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目前,国内城市的交管部门根据城市次干路的道路宽度、交通需求以及夜间停车需求等情况,设置路边临时停车位,并规定停车时间,重点是作为周边居民的夜间停车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使得停车泊位缺口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办公、商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停车泊位不足使得大量的机动车占用车行道和人行道进行停放,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区行人和机动车通行的不便。应在城市中心区利用各种可用空间建设多种形式的停车场,包括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的“边、角、余”地块,建设机械立体停车楼为主要形式的公共停车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地下部分,以及大、中、小学校的操场,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库等,积极增加城市停车泊位供给。大连应利好好丘陵地形,在挖潜地下空间的同时,积极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做到互惠互利。在建筑密集区,可以做好机械停车模式的先行示范。建设停车位时,应注意保证城市绿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文阁:提升城市路网通行效率
完善换乘交通体系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道路不断拓宽,但道路的线密度却反而下降,通行效率越来越低。因为很多道路成为小区内道路,把车辆挤到了主干路网中。所以说,限速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而是应该通过逐渐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尽可能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如今,大连的商圈越来越多,但周边的交通配套建设却做不到同步发展。这样以来,增加一个商圈,城市交通就随之恶化一片。温哥华有个知名商业中心,交通问题解决得非常出色。不但轻轨直接驶进商场,而且还建有公交车停车场,并相伴而建多层停车场。与此同时,商场内还有完善的步行系统,因此,商圈周边的交通井然有序。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先从建设大型停车场做起,并进一步完善换乘交通体系,让城市交通环境更加顺畅,人们的出行条件更加便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