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郝琳:重拾都市建筑遗忘的元素

就我国乡村建设而言,在过去二十年间的改革开放中,骤然地脱离了各地传统的材料和建构,共有记忆消失,乡镇变成了看起来毫无差异的风景。我认为,这是极为困惑而影响深远的现象。究其原因,我笑谈是小农地方营造经济无法与佛山式瓷砖经济相抗衡的原因吧。乡村普通农人和工匠成为背离土地的农民工的逆向发展,与其生长的地域和自身的成长无法融合,这样下去,真的是毫无意义和希望。

乡村的发展,无论是地方材料的延展创新,抑或是农创的推广与引介,实际上是要思考这个社会轻农的畸形发展症结。农人的生活不是讨,不是向人低头,不是妥协,而是谦虚地向土地弯腰,有尊严地脚踏实地、开明获利。逆向的重农和城乡共生,惟有融合“社会理想”和“产业经济”这两条腿,才能走好乡间小路。毕马威中心的理论和实践,是探索几个基本的融合 -空间策略和环境计划的紧密整合;从个人的体验和生活方式开始,进而带动公众的共鸣和产业的创新;推动更具社会意义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合。重整旗鼓的乡建,鼓励个体发展,进而转化为社区营造性的社会创新运作方式。那些所谓的小农、泥瓦匠、木工、铁匠等乡村职人,都可以在永续发展理念下巩固并拓展知识与技巧,重获对生活样式和生产方式的控制,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和信心。永续的准则和道德也可以逐步藉由个体创造和市场经济落实,个性和自我满足也成为创新的驱动力。

所以,我和乡村营建社在广阔乡下的运动,是从社会建筑家的角度,对抗乡村景观的均质化,去产生能将土地的记忆和特别的营造组织起来的工作。不过,参与工作的重要功能,并不仅是作为建筑物而已,还要看“人”能尽到多大的努力。

同其他的领域相比,建筑家实在是被科技和时代远远抛下的一群。所以,再怎么说,我们都要认真地对待与环保生态建筑相关的科技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在新能源、创新材料、智能管理这些方面。新的建筑技术,毫无疑问地会引发新的建筑类型;新的建筑类型也会推动新的建筑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问题是,漫无章法的技术套用和环保创新根本是两回事儿。基于数学和物理学的技术本身并无国籍、文化性和地域性,因此,绿建筑的必要性、价值和魅力在于 - 在21世纪,正面地迎上我们生存和文明的基本问题,以不再落后的姿态,向前看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向后看地尊重文化、历史、气候风土,重新拾起都市和建筑一路发展中丢下的元素,开拓未来的新局。

在乡村的建设中,我们首先应当清晰的是保育的原则。乡野的保育,是城乡的基本格局和底线,需要有效的政策、立法和强制执行。在这样的保育中,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乡村的历史、知识、以及她的营造,不是理论书本的问题,而是生活的真经验、真设计。乡村除了农作,也记载生命。中国的乡村,不需要什么“化”和口号,而是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入的在地关怀,谦卑地将知识、技术与人力引入农村,核心的作业是共同发掘乡村的良善与真美。

在城市,社区、街区虽小,确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板块。以前我们学习苏联,大城市要有工业、有无产阶级,所以那些年代的都市社区具有强烈的集体化功用特征。当前的社区建设,从以前共产主义的集体社区模式,到一窝蜂地看齐欧美的生活样式,都市品质缺乏包容和开放、缺乏多样性的支持。社区是独特历史成就的生活文化,有独特个性而不同于他地。好比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其个性、历史和渊源,因此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每一个生活空间。好的社区营造,不但具有优良的设施,以支持机能品质,如基础设施、绿化等,更主要的是社区的多样性、创造性、开放包容和具有场所感,包括老弱妇孺每个人的归属。社区是老人问题、幼儿问题、阶层融合、福利问题、社区管理问题的基层解决和社会参与单位。

今天,设计的工具正在同工艺性和生产性的变革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并展现出无限的挑战和可能。类似BIM和3D打印这类的技术,因为生产流程的彻底改革、对产品构造的深层理解、整体上更为精密的加工整合等因素,所以在材料、工艺、效率、精俭、成本、生命周期等方面,必定会对永续营造和产业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加以现代智能和通讯技术的帮助,现代式作坊和手艺的多样性可能重获新生;最有趣的是,那些思考和操作电脑的属于智能和数码世代的现代匠人师傅们出现了,他们可以在有竞争力的成本内完成小型的创意生产操作。而且,有了网络,推销和分配的成本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元素郝琳都市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