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金秋野:文人建筑师的两副面孔

王澍做建筑,与其说只为体现了个人广泛的文化修养,不如说是为了按部就班的改造城市和当代生活。这一切的动机,是一种期盼,盼望在时代性和全球性的忙乱中找到秩序,也许这种秩序的基础不是西方理性,而是源于东方的、中国式的审美感受,把生命体验看作人生的目的,把自然风物和手工艺建造视为房屋的发生学根源。在尝试为建筑学下一个本土定义的同时,也希望塑造一种新的建筑学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从而改变城市、乡村,删除我们身边环境中随处可见的伪文化、无处不在的传染性粗糙。

建筑师王澍

以文人为建筑师,可说是中国传统的特别延续。我们发现很多国外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或路易斯·康,他们也用文字阐述思想,也吟诗作画,却较少表现出东方式气质,如悲天悯人,如哀而不伤。作为一个固化了的词,“文人”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难以确切厘定,他们既留恋山川日月的光辉也舍不得儿女灯前的喜悦,既向往浪迹江湖的自在也不忘夜半承明的忧思,他们身上有着道家的不合作和儒家的敢担当,一如既往地以中国式的感性作为人生的基本体验,哪怕身受良好的唯物主义教育,把分析和归纳视为基本常识。王澍自称是一个恰好会做建筑的十七世纪中国文人。我们知道,那正是张岱和傅山的年代,中国历史的大变局正在进行时,明季文人经历着巨大的痛苦转型,而南方的园林也在院墙高筑的自闭中逐一完成。这种内与外、动与静的强烈对照、文化冲突中身份的迷失和艺术的觉醒,恰好勾勒出中国文人的两副面孔和一种矛盾。

纵观王澍的建成作品,深层的人文思考随处可见。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充沛的情感、赤臂上阵的匠人意识和反程式化的行为,一直都是王澍非常看重的品质。有时候,他的表现更像一个文人化的画家,而不像个纯粹意义上的文人。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评论建筑师金秋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