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BIAD胡越工作室 2015-08-07
项目名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工程地点:北京市东城区
总建筑面积:23132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6年10月
建筑类型:剧场建筑
一、项目定位
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项目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首都剧场院内。建筑内容包括一座650座的中型话剧场,一座350座的小剧场,相应的机房餐厅辅助设施以及一个可停放261辆标准小汽车的地下汽车库。新建筑不仅开辟了一处新的演出剧场,而且对原首都剧场的地下停车停车、机房、职工餐厅、外部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使整座剧院成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专业、更高效率的创作演出综合体。
未来,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将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弘扬优秀戏剧艺术传统、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演出场所。项目定位于自身功能完备、设施一流,同时与原首都剧场相得益彰。我们希望新建筑将同首都剧场一样,成为人艺人心目中新的“家”。
二、设计构思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方面,作为设计展开的着力点:
1“以小见大,因地制宜”——总体设计
2 “话剧殿堂”——集约设计和功能设计
3“典雅、稳重、和谐”——形象设计
4“忘情观演,如痴如醉”——观众空间设计
1. 以小见大,因地制宜——总体设计:
新剧场位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相对狭小,临近道路相对狭窄,周边为四合院风貌街区,街道细密曲折,建筑体量小巧;同时,新建筑紧邻首都剧场建筑,沿主要外部街道——王府井大街的立面大部被首都剧场遮挡,贴临建筑观看的视野角度将比较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与周边两种风格协调相处,同时又符合前文所述的项目定位,成为设计首先面对的问题。
基于对首都剧场和原有城市风貌的尊重,我们采取了体量简洁、形态稳重的策略,设计了74x46x
2.“话剧殿堂”——集约设计和功能设计
在新建筑看似“简单”的体型里,包容了一系列复杂的功能,计有两座剧场,一座大型地下汽车库,大型的舞台地下设施和地下机房,以及职工餐厅、变配电站、冷冻机房等与老建筑共用的设施等一系列功能。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
这里的“话剧殿堂”包括两重含义,其一为专业的演出工艺设计,使建筑向观众提供专业的演出环境和场所;其二为高度集约化高效率的功能组织,使建筑向北京人艺提供从创作、排演、布景直到演出以及日常生活生产运营等一系列完善的功能。两者共同的作用将构成一座现代化剧院的基础并结合北京人艺的传统和旺盛的创作,最终形成她独特的吸引力。未来,新建筑将和首都剧场一起,成为北京人艺人心中新的“家”,对剧院的演出、影响力以及剧院的建设和凝聚力均将有所推动。
3.“典雅、稳重、和谐”——形象设计
在形象设计中,建筑定位于“与老建筑相得益彰”,所以外形上没有过分张扬,而采用了与所处位置相符的典雅、稳重、内敛的形象。
建筑外墙采用暖色石材与老建筑相宜,同时体型和立面相对简洁。一方面,简洁的体型使新建筑成为背景,更加突出了老建筑三段式竖线条以及线脚细部的装饰美感;一方面也如实的反映出两栋建筑建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审美和时代特点。
同时,形象设计中更加注意推敲建筑比例,体块交接材料交接处理,外墙构造等,使建筑在简洁的外框架中体现出精彩,更具观赏性。
4“忘情观演,如痴如醉”——室内空间设计
剧院视演出为生命,观演建筑应当提供一个可以让观众全身心投入的,富于感情色彩的观演空间,这一环境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感受感知力和专注力,有助于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最终使观众达到情感的释放和精神的愉悦。设计中,我们力图在建筑外形简洁、公共空间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努力营造具有丰富情感的戏剧性的观演空间,与北京人艺的精彩剧目和演出一起,让观众们在其中得到完美的观演体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