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遗风之于日本古建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08-21
高川市掬月亭(图片来源:互联网)
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想要全方位了解中国古建筑,那就得去日本。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
在以上层斗栱梁架来稳固整个木构的技术产生之前,掘地立柱是稳定建筑物的最好方式,即深挖柱洞,在有坚硬的地基的情况下,埋立粗壮的木柱,然后在柱洞周围施以夯筑,最后再在经过夯固的柱架上铺板建房。
日本湿热多雨,适合高大林木生长,如桧、杉、榉等,这些树木都是优良的木质建材原料,相比中国,木构建筑的资源更为丰富,不过因为深埋于地下,受潮湿的侵袭,木柱极容易腐朽,日本建筑也就形成了一种“定期更新”的制度,如神社的正殿,一般二十年就要更新重建。
伊势神宫是日本最古老和最神圣的神道神社,位于三重县伊势市的海滨密林里,分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外宫建造年代晚于,供奉丰受大神,它专门负责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两宫的样式大致相同,公元七世纪,天武天皇确立了每二十年重建神宫的制度,此类神社建筑的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日本建筑的旧有形式,伊势神宫的内外宫,差不多两千年没有大的变化,有关神社,或出专篇介绍本篇从略。
日本人认为“物”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加之后来传入的佛教“无常”观,所以对于古建筑,往往只求精神的展现,注重建筑的形式,而并不强求原封不动的保存,日本的木构古建筑遗存极多,然而古代木构几乎都经过重修,这也是日本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性,是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之产物。
日本是海洋岛国,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法吸收汗气,因此凡屋舍厅堂,都要将门窗大开,使空气流通才能降热,这种气候条件对日本建筑与偶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习见的日本建筑,几乎都是开敞形的。
南禅院(图片来源:互联网)
日本又因为地理纬度的关系,夏季日照射角高,因此把建筑物的檐口再作加深,就可以遮挡直射的太阳,又因多雨,为保护木质建材不被雨水侵淋损害,就要出檐深远,日本人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建筑就产生了空铺地板,有了深檐,屋内的地板就能延伸到屋外,屋舍周围也就一段檐廊平台,即使是雨日,也大可席坐在平台之上,在室内看来,这个平台有如室外空间,而站在室外庭院里看平台又是建筑的一部分,这是种过渡结构,也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色。
到了飞鸟时代,日本建筑受中国先进的建筑技术影响,木柱不再埋入土中,而是采用在夯实的地面上埋放石础,然后再将木柱立于石础上,这也预示了木柱顶部的梁架结构已近成熟,不过高床式建筑在日本并未就此绝迹。
青莲院(图片来源:互联网)
早在飞鸟时代之前,中国建筑的布局形制和建造技术已经传入日本,公元六世纪,随着佛教的输入,朝鲜百济工匠依照中国建筑式样,在日本建造了飞鸟寺与四天王寺,现存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奈良法隆寺,也始建于这个时期,此时的建筑样式是为飞鸟样式。
日本建筑史上的飞鸟时代,是自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传入到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革新为止,大约九十年的时间,此时中国由南北朝进入隋唐时代,大陆的先进文化迅速传入日本。之后的日本木构建筑,不断地吸收学习中国文化,结合日本自身特色,在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风格。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