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佐藤尊浩:坚守、传承、创新

日本建筑师佐藤尊浩

佐藤尊浩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在日本从事了八年的设计工作。之后他移居美国,就读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并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在任职于西萨·佩里设计事务所的十三年中他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参与了许多重大设计项目,包括东京羽田国际机场第2候机楼。他所从事过的世界各地的设计项目中不仅建筑类型的覆盖面广且富有深度。

2004年,他在美国的康奈狄克洲纽海文市注册了佐藤尊浩设计事务所。于同年年底来到中国,在上海佐藤尊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日常设计工作。他曾经翻译过由丸茂出版社出版的安娜·玛丽亚·托瑞斯的[野口勇—空间的研究]一书;并在新书馆2010年出版的99位现代建筑师一书中特邀撰写了关于西萨·佩里的文章。他拥有美国注册建筑师和日本注册一级建筑师资质。

2013普利兹克奖又见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获得奖后,中国建筑界有些失落怎么又是日本?与寂寥的王澍相比,6名获奖者足以让日本建筑界熠熠生辉。那么,中日建筑差距在何处?中国建筑师最需要向日本学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上海佐藤尊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佐藤尊浩先生。佐藤先生在东京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并在日本从事了8年的设计工作,之后他移居美国,就读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并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西萨·佩里设计事务所工作了13年,又来到上海创建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作为在日本、美国、上海都工作了很久的建筑师,他眼中的建筑是怎样的呢?

记者:伊东丰雄是第六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为什么日本会有如此多的建筑师获得建筑界的认同?伊东丰雄以71岁的“高龄”获奖,为什么直到现在他才会获得肯定?

佐藤尊浩日本建筑师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比较多,因为日本的建筑设计、作品品质、施工技艺等水平都很高,建筑的细节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普利兹克奖不是对一个建筑师的一个作品进行评价,是对他整体作品的一个评价,伊东丰雄在现在和之前在国际上得到的评价都很高,他也曾经获得很多奖项。在日本,每年都有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列表,伊东丰雄一直在这个表里。现在他71岁了,终于拿到了普利兹克奖,这也是应该的。获奖与年龄无关,主要与作品有关,当然机遇和运气也是不可缺少的。王澍的作品,我参观过宁波美术馆,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他的建筑使用素材的手法比较好,给建筑立面表现了很好的质感,作品有质朴的感觉,对中国传统的传承做了自己的贡献。

记者:不论是传统的建造技术,还是在建筑教育、设计理念、创意思维和操作手法上,日本建筑界在“传承”这方面做的很好,具体是如何做的?

佐藤尊浩日本对传统的建造技术的传承很重视,举个例子伊势神宫,从1300多年前就开始实行“造替”制,即每隔20年就在临近的场地进行一次更换,每次可以有三代人同时进行操作,那么对于每一代工匠,一生可以有三次机会来做这项工程。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技艺就传承了下去。除了伊势神宫,还有一些寺庙也是这样操作的,更换的工期约1-2年。

在教育方面,日本也很重视传承。比如普利兹克奖日本得主中,丹下健三在东京大学任教的时候,模文彦在里面做学生:模文彦当老师的时候,我在里面学习。妹岛和世在伊东丰雄的公司里工作过,后来自己独立创建公司。

老师会倾力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理论等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的老师除了教学,还自己开设公司,会让学生跟着一起做项目,那么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伊势神宫

记者:现在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成为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也有人认为给禁锢已久的中国建筑带来冲击与交流,对此,您怎么看?

佐藤尊浩:中国是一个机会很多的国家,吸引了很多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外建筑师来中国做建筑,设计出的作品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另外,如果反复做同个东西,就不会有文化的新发展。新的文化引进来,和当地的文化融合在起,就可以产生新的文化的发展。从这一方面讲,这是好的现象。举例来说,当年法国建埃菲尔铁塔,当时反对声很高,各人评价都不一样,但是百年以后,现在已成为巴黎的地标。所以一个建筑好不好,现在评价可能还太早,还是过几十年后再评判更客观些。

记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当您第一次来到上海,上海这个城市的建筑给你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佐藤尊浩:我是1989年第一次来上海,当时没有高楼。这二十几年间,上海变化很大,城市发展很快,建设项目很多,出现了很多的高楼大厦。每个国家的发展时间有先后,巴黎大约在1800年后发展比较快,纽约大约在1900年开始发展,东京在1950年后发展,中国则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不是短期行为,中国现在正在这个发展周期上,上海的浦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和中式建筑很好地融合在当时的城市规划里,形成了浦西独特的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浦东是新区,有很多高层,每一个建筑单看很优秀,但是小规模小体量的建筑比较缺少,如果能多一些介于高层和底层之间的建筑进行衔接,则城市规划会更好更协调。浦东新区的建设吸引未了很多国际有名的建筑师参加设计,给浦东也带来了很多高品质的作品,我也很高兴成为其中的参与者。

记者:您在日本、美国、中国都做了很久的建筑设计,这三个国家有何不同?您对建筑系的学生有何建议?

佐藤尊浩:对于做建筑设计,各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建筑专业都是靠图纸交流,即使语言不同,也可沟通。

不同之处有这几点:从工匠技艺的角度来说,日本的工匠把他们的工作当成骄傲,把建筑当成自己的作品很细心地去做,所以他们做出的东西品质非常高。像安藤忠雄、模文彦等人的作品,对于施工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只有在日本才能做得出来。而且他们的作品,有时候施工方会不考虑盈利问题,而是当成公司的广告,因此会不计代价建造得非常好。美国的工匠对工作的认识相比日本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商业意识很强烈,业主花多少钱,他们就花多少精力,做到多少精度。所以钱多钱少,最终的效果是不样的。中国的大环境与日本不同,这是一个机会很多的国家,建设很快、很多,这使得对建筑作品的要求也是越快越好,数量越多越好,而对建筑的质量要求就没有那么的严格,可能更重量而非质。

从业主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日本的业主对建筑设计艺术的理解度和认知度比较高,因此愿意给建筑师更多的空间,更尊重设计师的理念,而不会有很多的意见。在日本做设计,建筑师只要考虑好的作品就可以了。在中国做设计,业主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经常改来改去,因此建筑师需要与业主进行更多的交流,可能受到的干扰会多一些。

从建筑教育的角度来说,日本不仅注重文化的传承,更是个注重国际性的国家。比如模文彦是留学哈佛的,我也是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因此日本和西方的设计理论都差不多。美国的设计教育非常重视思考的过程,理论性很强。中国的建筑项目很多,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可能更多的是注重务实性和绘图能力,而没有太注重设计理念和创造性、合理性,在创新意识这一方面掌握得不是很好,比较缺乏。

但是,中国从未来看,教育肯定会越来越好。老一辈的老师,当年没有出国的机会,而现在40岁左右的老师中,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新一辈的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在设计理念、建筑理论、逻辑、创新等方面,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从长远看,中国建筑的将来会越来越好。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