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祁斌:关注地域文化的理解层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做的很多设计和项目当中,这是我们经常躲不开的主题,也是我们在日常设计当中需要研究的课题。今天我在这里也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讲出我自己的某一种我认为必须的做法。但是我想这个毕竟是我每天,包括在座大家经常思考的,今天我也是想借这样的机会,跟在座各位来共同思考这个问题,我用四个方面,正好举四个项目的例子,共同跟大家来对这样的主题做一个思考。

第一,人文的价值。因为首先我们提的主题是地域文化,但是我更愿意在地域文化的理解方面,我把它更多在一种人文层面上,为什么谈人文层面的东西呢?其实人文是一个很宽的主题,我觉得简简单单我们从地域文化也好,区域人文环境也好,更多我觉得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状态。所以其实人文它是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指人类文化中比较先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集中体现在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我为什么很重视这样一种表述,我觉得其实对于文化的尊重,其实最根本的一点是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因为文化毕竟是历代的人的精神和他创造的一种高品质成就的结晶,所以对文化的尊重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上。在我们建筑领域,我觉得对于文化的尊重,可能大家对于一些符号,对于一些形式,对于一些形态关注比较多,因为毕竟建筑最后更多是给大家展现的一种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一种形态性的东西。但是真正的思考这样的逻辑,那么人怎么去让自己的精神和形式,能够在建筑和城市空间当中,都得到一定的体现,所以我对于人的理解和地域文化的领会,我认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说辞,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地域文化其实是存在于我们人们的生活当中,对于地域文化的尊重,首先从原本上来讲,体现在对人的生存权利和生存价值的尊重,尤其在我们当代城市环境当中,发展非常快,日新月异。但是我们长久以来,大家很多人都在抱怨的或者大家觉得很遗憾的,我们生活的习惯的记忆,我们很有特色的一些生活的城市的特点和价值,逐渐在我们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当中,逐渐都消失了。所以对于文化的符号,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大家反过来是希望我们找回我们某些文化的符号,或者文化的内涵。如果真正我们把这些东西找回来了,难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这些问题就这么简单吗?其实我更关注的一点,就是真正人的价值。我认为大家之所以认同了之前的文化很多的东西,是认同了之前的文化价值,在我们的今天,如果我们仅仅是去模仿某种形态和形式,而没有真正从内在体系上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创造这种文化的最原本的来源的话,我认为这种所谓的我们的革新也好,我们的进步也好,仅仅是表面的,或者是肤浅的。

所以我借一个项目里谈谈我对这样一种设计和思想,在建筑设计当中的理解。这个项目是徐州美术馆,其实这个项目建成已经有四五年了,也是之前做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它处在城市,是在徐州城市边缘,但是也算新开发的城市中心地带,紧邻南侧很大的湖泊,这个湖有6.5平方公里,差不多跟杭州西湖一样大,所以它紧邻城市周边,又有这么大一个湖,周围又确山环绕,所以就很好的富含了城市的人文价值和景观价值,景观价值方面有山有水,人文价值方面,徐州是一个人文古城,这个湖是一个水库,在宋代的时候,苏东坡任苏州知守的时候力主修的大坝,才形成的这样一个湖,所以它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在周围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很多的历史遗迹,所以它是结合了城市人文和自然的很多优势在里面。

当时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实际上是两个项目同时举行国际招标,一个美术馆,一个音乐厅,一凹一凸,美术馆是在场地内测,靠近城市的一边,音乐厅正好鼓在湖里面,就是人工填湖形成的用地,当时我们正好参与了这两个项目的招标,也算比较有幸,这两个项目我们都中标了,今天也是在这样的机会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项目。

美术馆项目最早设计是用场地开始,整个湖其实是一个水库,前面就是一个挡水的大坝,造成我们处在坝后面的场地,比后面的湖水要低一层,当时我去看现场的第一感觉,就非常希望能够有一个高一点的空间能够看到湖,因为离湖已经很近了,但是看不到湖。所以在我最初的设计想法里,因为这个地方环境非常好,到了这里以后能够看到山,但是希望看到水,另外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能够让大家在里面共享城市最佳的资源。所以在设计立意当中,就逐渐形成了这样核心的理念,就是把底层尽量开放,开放的空间留给市民,因为这块是一个城市资源价值最好的地段,我们想即便是建一个大家认为非常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美术馆,我也不希望这样的美术馆是单纯的为某一些所谓高端艺术领域服务的,我希望这样的功能建筑,首先是服务于市民,服务于大众,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个地段里把最好的自然价值首先让给公众,这是设计的立意。

所以我们在构思当中最初的出发点,就是在底层做了一个架构空间,让人们通过这个平台能够瞭望到湖,也能够和自然山水有很好的互动。而这个艺术馆,真正的展厅,我们希望做到天空中,浮在天上,和下面的环境有一个呼应。整个平台我们是希望做成一个空间,把这个空间开放给市民,这是从湖上看到的湖的意向。这是平面图纸,从首层来看是一些大的展览空间,二层是完整的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是24小时对外开放的,三四层是展厅部分,展厅部分也是有很有意思的地方,作为美术馆来讲,它不需要太多的窗户,需要的是墙面来挂画,但是这个位置又恰恰处在一个位置非常好的360度景观点上,所以在这个点上如果仅仅是把美术馆外墙露在外面,这个对于自然景观是浪费,对于城市景观也是一个破坏,因为它是非常好的互动环节。所以在设计环节就在展厅外侧做了一个外表皮空间,这个空间是开放给市民的,就是跟二层的公共平台连接在一起,从公共平台出来通过电梯可以到达上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我希望留给市民,因为我们前面的这个体系里,是一个公共性的,也就是说,更专业性的艺术殿堂,一些专业级的展览、展出可以在这些举行。但是我们外面的这层灰色的部分,我希望是开放给市民的,这部分可以举行市民公共的儿童画展,普通市民的书画、书法作品、摄影作品都可以在这里展览,我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能够在一个美术馆空间里,其实实现了两条不同的流线体系,一块体系很重要的是给了市民,这也是践行我们一直思考的这样一个公共建筑真正的尊重原来的城市人的价值取向。这是建好以后的整体鸟瞰效果,这是美术馆,面向一个整体大的湖。这是开放的平台入口,从美术馆内部做展览的从这个入口进。这是从湖的另一面,通到南侧入口的通道,正好前面有一道水系,所以做了一个廊形的水道。在这个设计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山水,另外一个面又可以看到城市背景,人文化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化的山水环境,有可以达到了我们认同的开放的效果。局部侧边也利用一些下沉的处理,把底下的展厅和库藏的部分,能够有比较好的展示环境。所以从平台来看,底下是地下的展厅部分,二层是完全开放的。而且这个馆我觉得他们管理还是不错,建成以后我去了很多次,我以前有一种担心,也许这种开放有时效性的,可能刚刚建成开放一两年,因为管理成本非常高,24小时开放给观众,大家干什么都可以上来,我估计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被封闭,变成内部的一部分,这是我曾经有过心里预案的,但是没想到四五年了,这个平台公共部分还是24小时对外开放的,所以这一点我也比较认同,我觉得他们城市还是有非常正常的一种心理,能够保持好这样的文化节点。

这个是关于建筑设计深化的细节,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一方面我认为是对人本身的价值和他所拥有的社会价值的体现,这是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当然还有我们设计本身的技术语汇,徐州是个历史文化古城,它出台的汉代的玉龙是非常有文物价值和工艺价值的珍贵文物,也是它的城市的标志。所以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就把玉龙走了抽象的图像化的演绎,用图像技术把它变成点阵化的符号,另外在这层表皮里面我们需要有龙骨和阁构,龙骨和阁构也运用了一些挖窗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长廊里办展览,不用开灯,不用开空调,不需要人们维护成本,只要跟馆里面联系好以后,学校、社区、企业都可以在这里搞展览。

这是一个玉龙的图案和阁构做好的实际效果,这是从外面看到的表皮,这个表皮上面,除了穿孔以外,还有一些是做了突起,一个也是从我们传统的玉器的工艺借鉴的一些做法,另外本身也是对这个板的强度提升的做法,因为它增加了三维维度构成以后,板面的平整度和刚度就提升了。这是我们看到对外开放展览的局部部分,这是我们室外的展示长廊,在长廊里可以挂画,可以展示,不用采光,也不用空调,其实就是在室外,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做法。在里面深一层的展示当中,在我的设计当中,也把当地著名的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在里面做了体现。在夜景当中,也考虑到了阁构的空隙,我们最早设计是希望一种很缓慢的,不经意的,而且是整体的色调,比如在冬天可能蒙上一层暖的暖色,在夏天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冷的色调,这是最早的设想,但是由于LED技术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旦你装上去以后,可以靠它的程序组合成任意色调的体现,这样反而在现场变成了很乱的状态,那天我看打开以后,红黄蓝绿一直在变化,我说这有点像夜总会了,但是他们说老百姓习惯,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希望是以各种级别的灰和级别的彩色灰为主,十分钟二十分钟有一个色调的变化,你不会轻易的感受到它的变化,我希望是这种效果。

第二,生活的意义。这个也是结合我们音乐厅的项目,我觉得讲文化也好,谈传承,其实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其实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要谈历史或者谈我们的悠久的文化积累的时候,忘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其实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们今天的每时每刻,也都在写就我们今天的历史。所以当我们如果只是在回顾过去,或者只是在展望未来,而忘掉我们今天生活的时候,其实是犯了更大的错误。对于城市的发展,对于建筑的理解,尤其在我们的设计当中,不管是用一些回顾传统的思想,还是我们展望未来的想法,我想这些都是应该的,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出发点,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不要忘掉我们今天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生活要把握一个非常积极客观的意义。

在这个项目是徐州音乐厅中,因为美术馆在我刚才讲的低于场地,退在水里面的项目,其实现在从图上看,它只是城市群的一部分,所以我把美术馆定位在城市群里面比较精致的节点。但是音乐厅不一样,它一旦凸在水里面,应该360度都是景观面,所以这个项目我们觉得它的手法和在建筑上的处理,跟刚才的那个项目就有很大不同,那个项目可能更低调,更内敛,让走进的人,用的人,能够更多感受到它的内涵的内容,但是这个项目有些东西需要展现出来,需要让人感觉到更多的城市精神和向上的城市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设计其实是包括场地策划开始,当时最早的规划就是用多少地,填多少内容,然后来做设计,这个设计其实也是有挑战性,我们任何一个项目最重要的一块建设用地,其实在这个项目是设计的一部分,你可以设计大,也可以设计小,你可以设计成任何形状的地方,反正给你填出来就可以盖房子。因为咱们这些年各个城市也建了很多大剧院和公共艺术项目,但实际的结果,运营状况非常饱满的,运营状态非常好的,其实并不多。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当中定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这边最早是以音乐厅专项室内演出为主,后来我们把它的功能做了一些扩展,做成中型的剧场,是以演出为主的,就一个厅,一千人,并不大,但是满足了专业化的表演的基本需求。另外我们在室外策划了5000人的演出广场,演出广场前面临着湖,里面做一个舞台,这样有提供给城市的开放空间,它可以搞公共活动,可以搞一些集会活动,包括可以举办同一首歌类似的公益演出,他们加一些临时座椅可以达到七八千人,也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外部演出的效果。

在这个项目实施当中,因为这个地原来就没有,所以放在盖在哪儿,盖多大尺度,怎么盖,市里决策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是很谨慎,做了很多比较。在现场也做了1:1的模型,通过模型来推敲为主的体量和形态,所以可见这个项目在当地重视程度。这是我们在开工前做的现场1:1模型,做出来确实是还做了一些调整。在这个湖的旁边是一个道路,因为这个道路会有一条隧道绕过湖体,所以我们当时也考虑了大量的车流有一个噪声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考虑把音乐厅离开隧道,保证它将来演出的音乐环境。这个模型做出来以后,很多市民和城市领导,大家都认为这个建筑应该对着路,大家觉得这样也是一个视觉的标志点和城市景观点,所以后来做了调整,把这个建筑正好对着路,室外广场就往东偏移,道路的问题他们重新请市政做了道路设计,一入口就拐弯,对于我来讲,两个选择都不坏,从目前建成的情况来看,音乐厅处在道路的正中,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道路标志点。这是我们当时做的内部的研究模型,包括室内空间,舞台演出研究模型。建筑形态由于想把当地紫薇花的形态做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设计,让大家容易读懂,看上去也喜闻乐见的形态,所以就用了花瓣的形态,在入口就像一个花瓣翻出来的效果。这是我们南侧市民演出广场,从演出舞台可以看到,音乐厅可以作为它的侧背景,后面是一个大的演出广场,在平时的时候,正好会是一个临湖的公共空间了,很多人在晚上会是一个非常热闹的,也是人气很好的公共活动广场。其实在技术当中,我们当时运用了一些三维设计手段,因为三维曲线确实很复杂,其实我们提供给所有的现场图纸,包括来往的文件,都是在三维完成的,这也是通过三维才能实现对所有节点、位置和整个设计的控制。这是它的内部空间,其实它的体量并不大,因为最早为什么叫音乐厅,就是市里面希望做一个600人左右的纯音乐表演建筑,当时我们想600人的演出效率可能会很低,如果做到1000人的话可以满足当地的文化需求,所以在它的外厅部分并没有做得非常大,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音量采取收缩体量,控制比较好的体形的做法。在表面的做法上,也是用了比较多的处理的做法。

这位画家是(李根)先生,他是李可染先生的儿子,目前在日本京都,也是大的画家,他的最大特点是把中国水墨画技法和音乐结合,他曾经跟小泽征尔在现场合作过,小泽征尔在现场指挥音乐演奏,他在现场作画,等演出结束,他的画也有作完了,最后把画留给音乐厅做纪念。当时我也是在设计当中,其实策划了这样的内容,就是在音乐厅内核外墙上有四层荷,我们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味道,但是目前这个计划还没有能够实现,还要等待各方面条件的成熟。

这是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我们音乐厅,因为它背后临着湖,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能够让坐在音乐厅的人,不要感觉到封闭在这个环境之外,所以我们的后舞台是可以打开的,打开之后看到的是外面的屋和自然的景观。所以这样的表演,可以让一些演出更加具有可能性。一方面这种打开的后舞台,在一些演出的间隙,比如在入场、散场的时候,背景打开,大家能够深切感受到所处的环境。另外也为某一些舞台表演提供一些条件,我记得建成的时候,我们设计团队到现场,在里面我们看了一场演出,是林兆华导演的《说客》,讲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说服齐国不要攻打鲁国,其中讲到一段他来说服楚国的时候,当时我们坐在现场,他讲到到吴国以后,吴国很繁华的时候,后台就打开了,事先我不知道这个安排,因为它是巡演,它只是在徐州现场发现了这个特点,所以就利用了这个特点,在演出到这儿的时候,舞台打开了,很多人都在看,很有意思,很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把舞台的现场感就表现出来了。因为现在舞台表演和我们以前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经典的演出,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应该说我们现在的网络、传媒、数字技术,用高清的片子看一个演出,其实效果往往要好于你在现场直接演出给你的感觉。但是这就是现场演出,别人给不了的,你可能当时此时此景,周围人的生活成为你演出一部分的,你依然不能设想今天演出能够看到什么人,今天的环境能够有什么可以结合进来,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对于环境和人生活的尊重,对于建筑的领会。

这是晚上夜景的效果,我是一直在控制,不希望他们做过多的夜景处理,其中做了N多方案,我都进行了否定,因为当时做外景的时候,几乎左右景观公司都要在这里面有很多的渲染,我们统统都否定了,最终是保留在表皮上有一些点状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点是灯坏了,实际上我是有意让大家做的不要太齐整,希望让这些东西呈现不经意的状态,更多的是让大家关注整个大的建筑整体,而不要过多强调技术化的痕迹。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