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村:开发主体缺位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7-28
闹市中的城中村
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农民离乡离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演进,从乡村社会快速推向城市社会。也正是在这种高速发展中,出现了社会不公、城乡差距等问题,于是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近年来,北京在城中村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其投入力度之大、涉及规模之广,受到各方关注。北京五环内改造中,丰台区夏家胡同村、海淀区黑塔村#海淀区笑祖塔院村、丰台区马家堡三期等地都面临城中村改造困难。在改造成功的样本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存在一批遗留未开发的城中村。而导致城中村改造陷入困境的原因往往相似:资金匮乏、开发主体缺位、缺乏统一规划等。不过,成功的经验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到丰富。
城市格局变迁
199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次年,政府批复草桥、曙光等6处为全市首批城乡结合部改造试点,以绿养绿。
岁月流转,沧桑变幻,北京市的旧城改造,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等建筑大师提出,要在北京市现有城区外建一个新的行政中心,保护历史悠久的老街区。而北京最终采用了以旧城为中心向外扩张的改造方案,奠定了今日的城市格局。
199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北京“保证城市地区足够的绿色空间”。次年政府批复草桥、曙光等6处为全市首批城乡结合部改造试点,以绿养绿。北京市大规模拆迁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
最近一轮的“城中村”整顿可回溯到2005年。据统计,北京市当年有346个城中村。为配合奥运举办,重点整治了三环路以内及奥运场馆周边69个城中村。此后的五年间,又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治理。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城乡统筹,一村一策”原则,启动两年内改造50个重点挂账村的城市化工程。至此,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改造进入高潮阶段。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城乡结合部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未来几年,北京将集中整治200多个“城中村”,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其中城乡结合部整治、土地储备和重点工程拆迁等定向安置房40万套。
经过20多年起起落落,北京正在奔向新型城市化的快车道上。紧随其后,其他大城市、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也在加紧步伐,但无疑,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其中的困难远大于想象,得到的经验也将改变城市未来形态。
开发缓慢之困
改造城中村,是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从土地流转到综合开发、人员安置以及商业利益分配,任何一环没有理顺,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可能导致整个过程搁浅。
目前北京市城中村改造的困难集中在拆迁和开发过程中。拆迁在改造环节中首当其冲,不少当地居民不满拆迁补偿采取不配合态度,拖延了改造进度;同时,部分地方政府或村集体财政资金匮乏,也导致开发难以推进。
位于南四环的马家堡三期,昔日热闹的院楼已被夷为瓦砾四散的平地。一人多高的围墙把荒院和车来车往的马路隔开,围墙外大红的“建设文明丰台、幸福丰台”标语格外显眼。院内,角落处仍有几台推土机嗡嗡地工作着,拆迁收尾工作正在进行。
马家堡三期曾是北京丰台区有名的“脏乱差”城中村。奥运之前被列为重点改造项目。丰台区政府当时确定该地区住房拆迁补偿标准为每平方米4050元,同时提供售价每平方米5500元左右的低价商品房。而目前补偿标准不变,拆迁价格与安置价格存在一定倒挂,这在实际调查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位于南四环的小红门乡2010年被列入朝阳区重点改造项目,目前改造仍没有动工迹象。原因极其类似。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因涉及牌坊村、姚村好几个自然村上万户人口,得一个村一个村子谈拆迁补偿,一个村有几户人家不愿意搬,整体改造项目就被搁置下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