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棚户区从何而来?

上海虹镇老街棚户区正在搬迁的居民

早期的移民、产业衰败城市的工人、改革开放时期的进城农民,是随着时代变迁而生的棚户区主力居民。不同的是,前两者获得了居住权和不被驱逐的权利,而后者则随时面临着被驱逐、毫无补偿的命运,他们是一群永远无法在城市安家的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地方将城中村也纳入了棚户区的范畴。

最初的移民

棚,意为,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或简陋的小屋。棚户,指房屋、住处简陋的人家或住户。棚户区,顾名思义就是棚户集中的区域。

中国的棚户区始于19世纪末上海苏州河两岸。上海开埠以后,外国资本输入增多,工商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贫困农民来沪谋生。这些工人常是举家搬迁,又无力租赁住房,遂在荒地、路旁、河畔以至工厂周围的空地,搭起形形色色的棚户。时间一长,渐成规模,就形成了棚户区。

此时的棚户区概念类似于国外的贫民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曾撰文称,早期棚户区居民就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乃至1958年户口壁垒强化以前的“进城农民”,这些新移民有与国外贫民类似的居住权,这种居住权后来继续被承认。

棚户区改造不同于一般商业性改造工程,在于它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解放后的上海,一直面临着改善下层居民居住状况的巨大压力。史料记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全市棚户区占地面积1109万平方米,棚户简屋197500间,建筑面积322.8万平方米,共居住着115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旱船”、“草棚”、“水上阁楼”,星罗棋布地分散在上海的各个角落。

这些居住地的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极其恶劣。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映芳曾撰文指出,对于新政权来说,棚户区的清除和改造,不仅是城市治理的燃眉之急,更是建立社会新秩序、彰显制度优越性的必要举措。

源源不断的流民潮,还在充实着棚户区的规模。清理与反清理,是上海棚户区历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解放后棚户区的环境改善意味着劳动者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了更强的政治意味。

1959年11月印发的一份上海市委报告称,“做好(棚户区改造)这项工作可使广大人民更加拥护党和政府,鼓起更大干劲为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而奋斗。”1952年,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初步建成,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翻身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标志。

“拆迁改建”的方式同样需要财政支持,当财力和物力不足时,政府又提出了“逐步改造”、“允许棚户适当翻建扩大升高”的改造方针,禁止居民占地扩建,而鼓励居民向空中要面积。

1950年代,最接近“棚户”字面意思的低矮草棚被改建成泥墙草屋;1960年代,泥墙草屋改建成砖木瓦房;1970年代末,砖木瓦房翻建成两三层的钢筋水泥楼房。这样的房屋自建过程,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

产业工人、棚户区与城中村

1958年户口壁垒强化后,在一些工业城市,另一种类型的棚户区开始形成。

辽宁省棚户区的形成就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辽宁省棚户区居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内一直是就业稳定、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国营企业和大集体企业的职工,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处于社会的中间层位置。

由于解放初期倡导先生产、后生活,矿区企业除偶尔为容纳更多的工人扩建工棚外,住房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恰逢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到七八十年代形成婚育高峰。为满足子女住房需求,很多棚户区居民开始在棚户周围搭建“偏厦”,这种私搭乱建式“开发”成为棚户区住房开发的主要形式。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