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馆策展人姜珺:构建东方之意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4-05-23
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总策展人为学者姜珺,他携手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多相工作室、OPEN建筑设计事务所这三家优秀的建筑师团队,与参展艺术家张健、视觉设计、研究团队等一起构建了题为“山外山”的中国馆。中国馆将以“根本——1914-2014:化解现代性”为着眼点,不再只关注当代建筑艺术,而是回望100年来的建筑历史发展历程,以中国的文化视野来化解现代性。透过姜珺对于媒体十个问题的解答,读者可以了解中国馆的策展理念及他的思考。
问:从2006年至今中国已经参加过五届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那么您认为本次中国馆的展览主题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姜珺:一方面,过去的中国馆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类取向,一类注重材料、构造、建造等本体问题,一类注重观念,但很难上下兼顾。这一次我希望通过“形体-意象”的实践,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通天达地”的关系;另一方面,过去的参展人之间是相对独立、各自为阵的关系,这一次则是多位一体的关系,三个建筑团队协作建造一个空间。此外,今年油罐被清空后的场地较往届更为开阔完整,也给我们实现多位一体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同以往的统一性描绘为“定于一”。
问: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展览总题为“基本法则(Fundamental)”,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坚固、方便、美观”的建筑基本三原则对于现代建筑还适用吗?
姜珺:这些原则是有普适性的,大致和周恩来在五十年代中期提出的“适用、经济、美观”相对应,因为它基本上兼顾了建筑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极,变化的只是三原则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顺序。比如“美观“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要求,在短缺经济时期和过剩经济时期的位置就不同。问题在于,“坚固”、“经济”或“方便”、“适用”都可以量化,如何衡量“美观”?这几乎是个意识形态问题,我们在中国馆实验的“美观”是用现代的“形”建造传统的“意”,从而建立一种大小、长短、高下、远近之间的相对关系,但我不认为这对所有观众都代表“美观”。所谓“山外有山”,毕竟是要站在一定高度才能看得到的。
问:本次双年展不再像以往展览中参展建筑师各自为阵进行的作品展示,中国馆“山外山”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合作构架,请问您怎样带动三个建筑团队来进行合作?
姜珺:我最早的思路是三方之间形成类似“精气神”或“骨肉皮”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三家各自负责三种不同的体系,比如框架、分隔、台基等来实现协同。后来我们发现相对台基体系,框架和分隔很难独立成立,因而在多相和开放的两种方案之间选择了目前以轻钢和绷带的方向,进而将二者的分工转变为室内的“院宅”和室外的“宅园”,二者都共用轻钢绷带体系作框架和分隔,而都市实践的凳板台基体系则穿插其中。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使得的协同设计成为一个反复沟通和磨合的过程,各方之间都必须做出相应的取舍。不同团队、以及同一团队中的不同个人之间在同一问题上的取向异同在这个过程中显露无遗,这也比较接近我们在真实大规模协作项目中参与各方之间那种“相生相克”的状态。
问:库哈斯要策划一届“有关建筑而不是建筑师的展览”,请您谈谈建筑与建筑师的关系?策展人、艺术家与建筑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姜珺:表面上,我们通过把整体空间分层,交给多组建筑团队完成,这样就可以弱化单一团队的“署名”特征;但根本上,我们将建筑师置于建筑之后的方式还是将建筑简化到一系列清晰的基本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持续的、非个人的。这些问题包括“家国天下”这样的人伦问题,或者“生长收藏”这样的自然问题,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述而不作”,而表达方式又是非表现主义的、具有强烈现实参照色彩的,我们就能做到让观众忘掉作者的存在。这里作者包括策展人、建筑团队、研究团队和艺术家,我们的关系大约类似一颗树,策展人生根,建筑团队长枝,而研究团队和艺术家则在此开花和结果。我们大约只有先后关系,但对于整棵树而言却是缺一不可的。
问:艺术家张健专门为中国馆“山外山”创作了系列山水画 ,怎么看待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姜珺:前面我说过,我们用“图”布局取象,用“画”造景取意,张健的作品介乎于图画之间:作为画,其象木、象火、象金、象水,对应馆内“生长收藏”四大主题;作为图,其分形同构的格局与馆内家国天下的差序格局呼应。艺术家张健的新水墨作品并非是在空间中独立存在的,而是像壁画一样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西方壁画外显而张扬,中国壁画内敛而聚气。这种内敛不是内向的封闭,而是在某个集中的方向上实现爆破式的外向。既非完全透明的外向,也非完全封闭的内向;既非纵欲亦非禁欲,讲的还是道家的节制。最终,藏龙卧虎的内敛是为了显山露水时的震撼,从这个角度讲,“山外山”也是“山内山”。我在一个建筑展上引入像他这样的艺术家,一方面是希望显示图画在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想说明建筑可以统一图和画。
问:本次中国馆的策展中有很强的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体现,您怎样在策展中体现“道法自然”和“家国天下”?
姜珺:既然大展主题叫“基本法则”,我们就得回到中国建筑的根本。中国建筑自身没有理论,其根基还在道家,儒家的人伦理念是道家自然理念的衍生,比如过去我们对宅的定义是“阴阳枢纽,人伦轨模”,你可以说前者偏道家,后者偏儒家,但《黄帝宅经》更多还是一部道家经书。“家国天下”的上下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里的“物-心”关系也可以在道家中去找答案。儒道的分野在“天下”,前者以人伦论天下,后者以自然论天下,以“生生不息”作为“天地之心”,也就是中国文明的基本法则,我个人是倾向后者的。具体到中国馆现场,“生生不息”体现为以“生长收藏”四象为建筑体系划分的内容层次,而“家国天下”体现为以累进的空间尺度形成的差序格局;再具体到陈列方面,我们用“藏显通变”的园林手法来处理现场的展品和器物,即以现代元素之形构建古典空间之意。中国文明先有周易图而后有山水画,我们用“图”布局取象,用“画”造景取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