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男:坚持“小而美”,不做“大而全”

打造“成品设计”与“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畅言网:对于建筑设计,您有过总结过自身的设计主张或者设计思想吗?

王男:

首先,我们有一个设计口号叫做“成品设计”,设计师就应该做到这种状态,清晰考虑所有周边要素。比如内装设计,建筑的本意是围合一个空间,本身的产品是这个空间,但是国内的设计速度太快,大家忽略室内空间的打造。设计师注意力都集中在外立面上,这是建筑师职责的缺失,我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室内外一体化。另外是建筑景观一体化,建筑要和环境相融合,很难想象前期完全没有考虑景观,后期新的设计师进入。虽然适应了中国建设发展,但带来非常大的弊端。所以成品设计,要做到建筑室内一体化和建筑景观一体化,这是好建筑的第一个标准。 

第二,我们不应该做超出自己审美的、历史文脉的建筑,我不欣赏,拒绝做这种设计。国外新奇建筑的出现存在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国完全没有那个背景,建造新奇建筑就是东施效颦。现在很多领导和甲方喜欢“新、奇、洋、特”,在中国是缺乏人文基础和思想前提的,国内新奇建筑是一种文化弱势的表现。 中国的设计师和社会发展是否找到了适合今天的建筑语言?当初曾经做了很多大屋顶设计,生硬的移植符号,只能说设计师没有找到一种适合的设计语言,只能拿来主义。别人的东西短时间能吃,吃长了是要闹肚子的。到了今天,我们可以说不要做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是我们的路又在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畅言网:您比较擅长那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比较满意的案例作品是什么?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独特的实践经验和设计方法。

王男:

我们擅长的领域包括:第一,是一种中尺度的城市设计。印象比较深的项目是我们参与规划了秦皇岛一个的国家级数据产业园区,周边环境中有一条非常美的河,让我们很惊喜。项目对于安全性的标准非常高,超出民用建筑级别。另外由于从业人员特殊性不可能在市中心,对于生态环境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完成了整个园区的规划、城市设计、单体建筑设计等,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没有受到过多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层面的限制,基本实施自己的设想,在建筑、规划、景观、投资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呈现出的一些效果我们比较满意。 

第二个是大同的地产项目,我之前做了很多传统地产商的住宅地产项目,压力最大的是这个项目。这个项目非常成功,在大同房地产市场最困难的时候,这个项目表现非常好。我们把成熟的经验,在高端市场的操作理念非常好地灌输给甲方,建立一套企业的技术标准。 

畅言网:目前,很多开发商苦于找不到全产业链贯穿服务的设计单位,您也提出“全程服务模式”正好契合他们的这种需求,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什么?目前贵公司在这方面是如何实践的?

王男:

任何一个产业链最初存在一定的顺序和环节,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细分。每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团队负责,但是今天发展商已经不是按照之前的操作环节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我们的客户是单一的,需求比较类似,随着发展如何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已经不能按照之前产业链的操作顺序了,这时候就产生问题。我们今天具备解决这样问题的能力,我们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这中间我们有非常多的选择,这是我们第一个层面的优势。 

第二,我们作为设计公司直接找到事情的本质,满足两类客户,投资方和终极客户。我们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项目决策过程中去,自始至终深刻参与到全产业链当中去,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找到最合理的道路。 

第三,我们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看待问题,基本上把所有环节的问题考虑到,相协调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建筑设计交给客户仅仅是毛坯房,虽然没有精装修,但是我们的项目所有插线、插销的位置都已经在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我们每年都有援外的项目,国外的施工图本身已经是精装修级别,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经验,从全产业链或者成品设计的角度,在前期把整个环节的各个角度进行整合,这是我们和其他公司的区别所在。 

 

王男设计作品:大同太阳城

用中医的理念解决城市问题

畅言网:对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您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有哪些思考?

王男:

依照个人的判断,我深刻体会到,学设计的那天起,中国传统讲究天人合一,我们的建筑要有很多露台,但是随着极端天气频现,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问题,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善,一定会是相对长期的状态。建筑如何呼应这种状态?第一,我认为建筑设计一定会出现一个分支,进行新的尝试,不是和周边进行交流和互换,而是对内寻求可控的“微环境”,这是一定未来的一种状态。比如雾霾天气里,北京有一所国际学校的操场完全封闭在室内,空气是过滤的,能够提供可控的空气。第二,我们现行的建筑标准对日照有强制要求,极大制约了中国的土地利用,很多上班族完全不在家,实际上卧室不需要日照,在我们室外活动时才需要日照。我们可以在高密度社区中开辟一个公共空间比如非常好的花园,所有时间都是满足日照要求的,空气是可控的。我呼吁在高密度城市里,应该适度允许对建筑法规有所调整。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依靠高污染企业的限产解决环境问题是不现实的,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在极高密度城市,实行一些创新的建筑法规是必要的,我个人觉得这届政府很多提法同样适用于建筑界,政府不应该管得太严,其实关于日照的问题对于建筑法规进行调整,开发商应该明示到单独的房子,其他的留给市场检验,公共方面应该有自己的一些审视和思考。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王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