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匡嘉智:BIM发展任重道远

畅言网:BIM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哪些人才?BIM是不是各专业之间的配合也会更好?

匡嘉智:未来专业人员掌握BIM技术是大势所趋,但这需要个过程,简单的操作很容易学,但深入的BIM技术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例如,BIM参数化设计就是高端技术,这是很不易掌握。另外BIM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物,这跟IT技术相关联,基于BIM的系统平台开发核心技术也是难度很大的。还有通过BIM这个平台去做管理做标准,这也很复杂。我个人认为研究BIM行业的人才分一下类的话,我们可能会分成这样几大类,一类是BIM基础建模人才,这类人专业知识有一些,但是不用特别专业,主要是工作量繁重,可成为一个工种。第二类我觉得是BIM信息化和BIM研发的这类人,这类人他会去把IT开发、流程管理嵌入到基于BIM开发的系统中。第三类是掌握BIM工具的专业人士,结构工程师、水暖电工程师,包括施工管理过程中用BIM来做施工组织设计的人,甚至包括应用BIM技术进行物业管理。

畅言网:您说的第三方面专业人群比例是多少?

匡嘉智:是这样,就是现在团队也在考虑未来如何去定位,现在的比例是建模团队稍微多一些,因为这个工作量比较大,差不多能占50%;然后设计师占有40%;软件开发人员占10%。未来我们会根据发展的趋势,对BIM业务进行定位,当然人员比例会是动态的。

畅言网:BIM应用的人群都是什么专业?一般都是从建筑专业过来的是吗?

匡嘉智:各个专业都有,建筑、结构、水暖电这些专业,还有一些IT软件的开发人员。基础建模人员需要具备建筑专业和相关专业素质的人员。

畅言网:BIM技术发展到现在您见证了它的发展,那您觉得它在国内的发展还存在着哪些阻碍。目前开发商也对BIM这块投入程度以及重视程度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请您给我们讲讲您的感受。

匡嘉智:BIM在国外应用的情况,美国据统计应用项目比例已经达到60%,欧洲的英、法、德应用BIM技术比较好,已经达到了30%。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日本,应用BIM项目在20%~30%之间。中国可能还不到1%。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BIM人才确实很少,很多企业想做,但是找不到人来做,这是一方面的阻碍。第二是硬件和软件投入上的阻碍,现在很多BIM软件都很贵,动辄就是几万元人民币一个点,贵一些的几十万上百万元人民币一个点。

畅言网:比如说外墙确定下来石材改为玻璃幕墙,这时可否在BIM软件中自动操作完成?

匡嘉智: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其实幕墙设计工作涉及的工序很多,首先幕墙换了材质以后,它本身材质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导致结构受力体系改变,就需要重新进行结构受力计算,然后立面改了以后设计方要去认可,是不是达到设计方和业主的最开始设计方案的设计意图,所以幕墙设计都要改,现在还不能通过BIM技术自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畅言网:国外设计师有一个推荐品牌的权力,他在前期的时候可能就会避免一些返工,在施工中这影响还真是挺大的,看来BIM实施还有很多苦难。

匡嘉智:因为BIM工作是基于每个构件都要建模,如果建筑材料和设备修改以后就需要重新搭建模型,工作量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运用BIM的过程当中工作量这么大,如果反复做了很多无用功或时间周期又长,BIM成本就会很大。同时应用BIM技术的企业内部原有的一些工作流程也要随之改变,这种调整对于企业来说是会是巨大的变化。现在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BIM技术,但目前还缺少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可喜的是政府已经着手推进这些事了,但这些问题还是制约BIM发展。BIM实施成本上还是比较高得,工作模式也是很复杂,技术上还不太成熟,这些BIM的困难我就不一一说了。

畅言网:贵司担任了一种宣传或推广的使命,也挺任重道远的。

匡嘉智:随着BIM技术的推广会有大量的商业机会涌现,随着我们探索的深入,团队也可以积累一些能力。当然光凭CCDI是远远不够的,一定是全社会共同认识和推广,如政府、开发商、设计院、还有BIM的咨询单位,大家共同的把这件事情推动起来,这件事情确实是任重道远的事情,现在还有许多困难,包括我们现在在做BIM工作,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以前二维的工作量,又收不到对应的报酬,这样也不利于BIM的推广,但这件BIM的推进还是需要通过市场去检验,不过我始终认为BIM技术一定会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会越做越深,我希望不远的将来可以看到基于BIM模型的数字社区、数字城市、数字地球,我希望看到那样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BIM匡嘉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