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杨保军:让新型城镇化回归“人”的本意

国家一直在提倡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又是什么?

这些年城镇化都是以经济发展为本,把对城市面貌的改变看得比“人”还要重要。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过去的城镇化偏离了本意,而城镇化真正的本意是“以人为本”,让更多的人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新型城镇化出发点是“人”,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最终落实的目标也是“人”,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正是矫正之前以经济为主城镇化的偏差,让城镇化回归“人”的本意。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畅言网:您所理解的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样的?

杨保军: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回归到城镇化的本意上来,这样比较容易把握。所谓城镇化是指国家由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的转型。农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居住模式是分散的,乡村公共事务是通过乡规民约进行的。城市时代由于工业化的生产和服务的发展出现集聚的态势,高密度的异质人群需要现代法制来规范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集聚产生经济效应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种社会转型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保障得到提升,城镇化本意是“以人为本”,让更多人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离开这个就偏离了城镇化的本意。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没有以人为本,而是以经济发展为本,把城市面貌改变看得比人的感受还重要,城市变得和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市建筑脱离了人的使用和需求。

新型城镇化就要矫正这种偏差,经济发展是手段,但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要以提高人的素质、追求、社会保障为目标,人们为什么来到城市,是希望生活得更好。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矫正我们的路径和做法,就是新型城镇化。在过程中可以使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但是手段和目标不能搞错,如果手段和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就宁愿不用。如果目标方向正确,新的手段就是正能量。

新型城镇化千万要想到“人”,出发点是“人”,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最终落实的目标也是“人”,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同步发展。

畅言网:在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了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的背景下,结合过去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您认为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将面临哪些改变和挑战?

杨保军: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非常大,过去的建造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出现了很多空城。如果要做到“以人为本”,第一要研究人的需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空间、环境才能让人们更幸福,需求驱动我们的建筑行为。建筑师和规划师要重新定位,我们如何确定方案出现根本变化,要从使用者的需求考虑,不能定位为“高大上”,某种时段我们需要宏大叙事,但不能完全是面子工程,我们会忽略对老百姓生命攸关的问题。

第二,需要转变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方式。我们原来是不断扩张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住宅已经阶段性过量,有的城市住宅面积达到人均80平米,真正普通人的需求被忽略,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沉淀,这是规划师和设计师要转变的理念。

第三,要转变我们的态度和方法。过去主宰城市发展建筑和设计是三类人:一类是“权利”,政府的意志;二是“资本”,有跟多的话语权,开发商的喜好表现出来,出现很多低水准建筑,反映了社会的浮躁,设计师觉得很迷茫;三是设计师,有的设计师能够倾听百姓的声音,试图提出合适的方案适应百姓的需要,但是有的是精英主义,把个人的喜好和理想放大。我们要明白城市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欣赏的,生活真意的是什么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进去。

未来规划设计师要倾听各方面因素,不要自我膨胀,倾听政府合理的意见,考虑开发商的诉求,尤其是公共空间设计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在方法上更多体现公众的参与性,接受公众的评判,吸纳好的建议,不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要有平等的心态。

目前很多建筑师靠新奇古怪博取眼球,我们不反对创新和先锋,但是不可能都是先锋建筑,恒久的建筑往往是经典的,不会是奇形怪状哗众取宠的。跟风的建筑很快就会被淘汰,要考虑作品的寿命,设计师要慎重。流行的必定的短命的,经典的是永恒的,我们的城市多一点经典的建筑,城市才会有底蕴和文化。建筑师要好好反思自身的创作,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我们需要点睛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更多的是平凡的建筑,平凡的建筑才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现在很多设计师都不会做了,都去做豪宅,不把心思放在使用功能上,这是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的。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能够调整过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才能适应时代的转变。另外,当前城市规划扩张的方案做的比较多,将来建设的速度会减缓,甚至有的城市开始优化,将现有的建筑功能进行提升和完善,既有建筑的更新是我们要重视的。

北川重建

畅言网:在这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您认为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应该是怎样的?

杨保军:新型城镇化提出我们的建筑要尊重现有的山水脉络,既要有新的元素注入代表时代精神,更要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凡是让人们流连忘返、感受风土人情的都是老城区,新城区鲜有人逛街,不能吸引人们留下来,城市缺少魅力。我们要注意时代的变化,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空间、魅力空间,能够吸引人们去休闲和消费。设计要重视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吸引人们留下来才能维持城市的繁荣和创新,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落。设计如何吸引人,就要体现城市特色,城市建设从规划角度要尊重自然的环境,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巧妙结合在一起,实现高度和谐,这是基本的法则。

《尚书尧典》里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即“纹路,纹理”,,高山、大海、河流、湖泊都是大自然特有的“纹路”。人是有创造力的动物,会改变原来的自然纹理,加上人工建造的纹理——房子和路,两个“纹”叠加得好,相得益彰就是“明”。“明”是能够传达正能量,给人以美感,让人感受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力量。如果设计建造传递出负能量,就是文明的倒退,称之为“文昧”。建筑师要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是朝着文明还是文昧的方向走。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文化,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建筑师要去品味、捕捉、发掘当地的文化,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这样才能得到赞赏。

畅言网: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特色、弘扬文化、更加人性化等,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创新的设计策略和理念?

杨保军:我们不反对创新,但是创新不是无本之源。我比较赞同崔愷的本土建筑理念,本土建筑现代化——既体现传承又体现时代精神,巧妙使用高科技,在新的建筑里面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元素、韵味,在本土文化滋养下开出新的花朵,这种建筑值得鼓励。我们强调建筑师应该有城市的观念,不要只看见自己的设计的建筑,忽略周围的环境,我们提倡建筑要得体,要和周围环境互相尊重,重视建筑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筑师要为城市增添光彩,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不是牺牲整个城市成就一个人的理想。

我们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建筑师是有使命和责任的,建筑是凝固一段历史,体现了这代人在文化上的追求,随波逐流、没有追求完全丧失了话语权不是好事情,应该想到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应该觉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努力思考如何去传承保护,用何种建筑语言彰显中国的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彭一刚院士曾说,建筑有三种境界,第一层次是“悦目”,讲究建筑的造型、比例和尺度要符合基本的美学原则,不是靠标新立异;第二层次是“赏心”,看到美之后引起情感的共鸣,能够怡情;第三层次是“载道”,传递哲学思想和文化追求,建筑有更深层面“道”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活、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传递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力量。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城市规划战略新型城镇化杨保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