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estland:提高可持续意识,创造低碳校园
来源:畅言网 2015-05-14
畅言网:我们知道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是英国最“绿色”的大学之一。能否谈谈创造可持续性校园的实践经验?
Peter:我们现有三大校区,拥有Waverley和 Arkwright大楼这样的百年建筑。我们研究如何使老建筑更节能,并将新旧建筑结合在一起。过去十年,在校园基础设施和建筑方面,我们投入了3.5亿英镑。新旧建筑的结合创造了良好、节能的围合结构。
然而,这些对于建设生态校园还不足够。我们还要创造一种文化,让学生和校职工理解校园的管理。对于楼宇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小到进出建筑,随手开关照明灯。供暖设备也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同时针对采购材料,我们要求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都有可持续、绿色证书。我们尽可能的回收材料,进行纸张二次利用,使用低耗能的机器。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劳动,这也是支持环境思维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参与社区帮助活动,迄今累积时间已达40000小时。
由Michael Hopkins爵士设计的Newton大楼(图片来源: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我们的Newton和Arkwright大楼拥有英国最大的绿色屋顶,建筑改造由英国著名建筑师Michael Hopkins爵士完成。英国著名生物学家David Attenborough主持了大楼投入使用仪式。
钟华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建筑设计与建成环境学院高级讲师和Peter院长
钟华:除了绿色屋顶,我们校园安装了冷热电三联供(CHP)设施。我们在部分建筑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光伏设备,供应部分的校园能源。
Peter:节能不仅限于建筑。我们还节约空间。此外,英国气候与中国不同,气温浮动幅度很小。英国气温很少低于零度,而最高温不过25℃或27℃。我们冬天供暖,夏季只用少量的供冷。
钟华:和中国等东亚国家不同,英国夏季不大炎热,不需要空调制冷。
Peter:对于被动式制冷,我们要考虑潜在热质,思考空气在建筑中的流通。当然,中英气候差异很大。据我所知,哈尔滨冬季气温可低至-25℃,夏季气温超过30℃,温差多达55℃。所以设计要与当地气候相结合。
Byron大楼(图片来源: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畅言网: 如此大规模的校园建筑改造资金来源是什么?
Peter:资金来自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另外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和中国一样,英国重视教育。以诺丁汉为例,城市只有大约30万人口,却有两所大学,共有大约5万名学生。此外还有一些学院,拥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因此,学生约占城市人口的15%。学生为社区带来了收入、活力和新的思维方式。留学生约占大学人数的10%,包括逐年增多的中国留学生,构成了最大的留学生群体。我们学院学生来自30个国家,包括加纳、尼日利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学生的多样性有利于学院的健康发展。
大学课堂(图片来源: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畅言网:今年,学院同Mace集团签署了协议,使其成为BIM合作伙伴。BIM技术如何对教学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Peter:我们同几个大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MACE以及欧洲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法国Vinci公司(年营业额640亿欧元、员工9万人、伦敦地铁工程承包商),英国最大的钢型材制造公司Severfield(伦敦the Shard大厦钢铁材料供应商)。
关于签署备忘协议的目的,以BIM课程为例,目前有三个等级,初级,复杂级,最高级。专业教学现在许多涉及计算机应用。学生要学习BIM所有相关课程。Mace集团参与了the Shard大厦设计。他们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生动的BIM应用案例。Mace员工会来到学校,讲解BIM的应用。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去建筑现场学习。我们也通过BIM进行碰撞检测(Clash Detection)。
钟华:这种技术是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发现管线碰撞问题。在建筑建成前,改正存在的问题。
学生工地实习(图片来源: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畅言网:英国拥有先进的低碳建造技术,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两国的合作有什么成果?
Peter:两国的合作处在起步阶段。这次生态低碳校园论坛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英国公司已经了解低碳建造、管理的方式,完成项目的整体设计。许多公司实现了全球化,通过信息技术快速传递信息。中国也有许多全球化公司,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我认为中英两国公司已经“汇合”,了解对方的需求以及潜在的合作机会。科技现已存在,关键在于将可持续性、低碳理念在初始阶段植入项目之中。初期就要集中设计团队,研究设计任务书,使各个学科协同配合。
校园建筑(图片来源: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畅言网:最后,请您谈谈对中国城市规划的看法。
Peter: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令人惊讶。我从广州到哈尔滨,再去成都、宁波,最后到达北京。所到的中国城市都很整洁有序,有一种沉静、安全的氛围。我参观了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不可思议的建筑。可能和我来自欧洲有关,我认为建筑应当有较小的、人性化尺度。城市应当有大量公共空间。伦敦有海德公园、圣·詹姆斯公园、摄政公园,人们会非常享受去公园跑步、骑车、散步的休闲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起来,开始重视一些以前不关注的东西。例如,人们一开始时想要一套公寓和一辆车,但在实现了这些愿望,他们会开始关注健康、教育、环境问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