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徐守珩:建筑诗人,让思想先行

徐守珩,空白格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先锋建筑思想研究学者、客座讲师

在中国建筑师群体中,徐守珩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是个“异类”,他更像一个学者,而不是建筑师。他十年磨一剑接连出版两本建筑理论专著,在很多建筑师忙于项目设计无暇思考的时候,他可以固执地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不急于实践,耐心等待思想的认同。因为在徐守珩看来,矗立在大地上绚丽迷人的商业化建筑终将破败、甚至消失,但是经典的建筑理论会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和价值。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建筑时代里,以及建筑师普遍失语、思想匮乏的困境下,徐守珩的思考和笃定显得如此宝贵。他提出的“空间运动”概念很新鲜,它主要是通过对东西方相关学科和思想的结合性研究,所创建的一套完整的空间认知体系,徐守珩希望以此引领一场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空间运动”概念的提出——构建和完善新的“认知体系”

建筑畅言网:徐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第二本理论专著顺利发行。我大致翻阅了一下,发现图书的装帧十分讲究,想必您为此投入了不少精力吧?

徐守珩:谢谢。从2014年2月交稿到今年1月出版,大概11个月的时间里,出版社的各个部门都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只是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而已,所以对于最终的成果,我最应该感谢的是他们,特别是策划编辑赵荣女士和加工编辑林静女士。

建筑畅言网:这本书与第一本有什么联系吗?

徐守珩:有。之前很多读过《道•设计:建筑中的线索与秩序》的朋友,经常会开玩笑地跟我说:“除了书名,好像通篇都很难找到明确的线索与秩序?”每当这个时候,我也会回他们说:“这本书本身就是线索,而你要找寻的秩序即在你的疑问之中,也在我的后续之中。”这个貌似玩笑的回答,也从侧面交代了第一本书只是个开始。

建筑畅言网:也就是说您在两年前就抛出了一个“大包袱”?那您就不担心读者会接不住,会对您的思想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图书的销售吗?

徐守珩:哦,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闲书有闲书的受众,理论书有理论书的读者群吧,第一本书的销售还算可以,到现在为止所剩无几,它虽然不是什么畅销书,好像也没有成为出版社的什么“大包袱”!

建筑畅言网:第二本书的书名叫《建筑中的空间运动》,其中的“空间运动”如何理解呢?

徐守珩:“空间运动”是第二本书的核心概念,我在书的前言中对它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它的完整定义是“空间运动现象”,实指一种现象空间的提炼,基于空间中事件的发生和人们的行为,以及人们对于空间的体验和感知,指向内在意识与多义空间的关联和互动。它与我们通常熟悉的,用以描述空间形态的“动态空间”概念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建筑畅言网: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提出了“空间运动”,并对其做出如上的定义呢?

徐守珩:其实,“空间运动”这一概念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在我的毕业论文《空间运动与“空间链”》一文中,只是那时我对于它的理解仅仅维持在行为建筑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浅显层面。只是到了近些年,随着阅读,思考和认知的深入,我发现我对于它的理解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坦白地讲,日益复杂的社会价值和强势推行的现行秩序,不仅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乏味,也让建筑和城市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空洞和无趣,并且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情感与伦理可接受的限度。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开始有些举足无措,因为时代和社会不可能为此做出改变。所以,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去构建和完善新的“认知体系”。最后,我在复杂性科学和生态哲学的影响下,借助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尝试性构建了与复杂的现实相匹配的“空间运动有机体系”,它是本书的核心概念“空间运动”的具体指向。

建筑畅言网:您所说的“空间运动有机体系”又是怎样界定的呢?

徐守珩:对于它的界定,我在导论中也做了陈述,首先,它是一种时空连续的建筑空间解读和构想观念;其次,它有与它对应的空间图式,这种空间图式不同于传统的模式语言,它不会强迫人们去建立理想化的限定,而这也是这一概念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观念最大的不同之处。

建筑畅言网:接下来,您是否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该书的章节划分和大致内容呢?

徐守珩:当然,本书总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空间概念的扩展与空间运动”中,我将人们对于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认知和表达划分为传统时期的“分化”、现代时期的“解放”和虚拟时期的“扩张”三个阶段,系统地分析了与这些阶段相对应的空间运动现象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特征;在第二章“空间运动的理论基础”中,我通过对诸多相关学科的梳理和研究,确定了将格式塔心理学、拓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认知地图概念、建筑现象学以及东方的传统哲学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让“空间运动”成为了东西方空间观念交叉与融合而实现的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或者说是东西方哲学思想与建筑概念之间寻求交替性、阶段性的共性和差异的产物;第三章“空间运动有机理论的系统假设”是本书的精要所在,我在该章中,从空间链、时间性、四维空间、空间意象、空间图式、空间组织、空间结构、关系场、空间约束力和模糊界面等10个层面出发,系统而又完整地构建出了能够体验和感知“不确定的”“异质的”“模糊的”空间秩序的空间运动有机体系;最后,在第四章“空间运动的指向和意义”中,我提出将“生命的秩序”视为空间运动现象所指向的核心意义,而对于它的阐述,我结合考虑了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思想、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以及库哈斯的“大都会文化”等。

建筑畅言网:您在本书中重点强调感知空间运动现象的十个层面,那么它们是如何生成的,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又是怎样的?

徐守珩:对于“空间运动有机体系”的构建,首要的事情是要确认了它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出发,基于空间中的引导性概念“空间链”的指引,去理解空间中的运动和事件。而随着时间对传统的三维静态空间的渗透和融入,空间在时间层面上的“绵延”也就成了最平常之事,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意识中也会逐渐生成各种动态的意象和图式,构建起看似模糊、实为最高层次的组织和结构,映衬着那些精神性的关系场和约束力,呈现着空间失焦和界面模糊的状态。

建筑畅言网:与其他当代建筑思想的研究成果相比,您认为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徐守珩:在我看来,本书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它是契合信息化时代与后现代文化特性所构拟的多元意识审美;其二,它是经由前瞻性视点和颠覆性思维而梳理的当代先锋思想;其三,它是透过系统而又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所还原的复杂现实;其四,它是基于东西方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全新学术成果。

徐守珩专著:《建筑中的空间运动》

基于对东西方多种学科和思想的结合性研究

建筑畅言网:在本书的研究中您借助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您觉得这种方法的意义何在?

徐守珩: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社会进步,以及我们学会正视现实复杂性的必然选择。这种方法出现的时间其实已经很久了,只是即便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它,或者根本不敢去正视它的存在,只是一味地任由还原论、机械决定论所主导的传统思维对复杂性的现实生活的粗暴割裂,这些回避的行为难逃“掩耳盗铃”之嫌。建筑作为契合信息化时代特征,构拟与还原复杂世界的工具,维持单纯的形式或封闭的系统显然不合时宜,它需要从其他领域输入和输出。

建筑畅言网:据我了解,当前将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当代建筑思想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您为什么会将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而且还用了两节的篇幅来阐述?

徐守珩: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不管是在谈论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亦或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涉及到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呢?我在书中也曾反问:“难道东方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失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命的活力,而不得不被遗弃吗?”岂不知,不管是赖特、柯布西耶、还是路易斯•康;也不管是巴拉干,还是卒姆托,这些西方建筑大师都曾受过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而我们呢?却是坐拥宝山而不自知。当下,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日益多变、矛盾横生的时代,过分强调理性的西方建筑思想在矛盾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凸显。历经数千年绵延至今的东方传统哲学思想,譬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印度教义中的“梵我一如”,日本茶道文化和禅宗思想,伊斯兰教所崇尚的“均衡与美”等,对于人类自身内在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西方文明的参照而延续和存在。

建筑畅言网:您的“空白诗学”的设计思想也是基于东方传统思想而形成的吗?

徐守珩:现在很多学生和建筑师机械地将西方建筑界中的经典话语误解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却不曾反思过东方传统的文化和哲学同样可以进行提炼、加工、挖掘和结合,并生成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我将工作室的名字设定为“空白格”,将研究的领域界定在东西方相关层面,都是旨在倡导一种具有东方属性的“空白诗学”。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建筑诗人,这是我的理想,虽然这是一种小众的思考,我却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而不必计较后人的评价,我认为留下这种文化性的财富更有价值。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徐守珩建筑中的空间运动出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