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M7 Archsalon——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M7 Archsalon对谈录Ⅲ:Q&A(观众问答)

Q: 建筑师如何做到技术与造型能力的同步提升?      

徐晋巍:因为主要精力花在方案上面,所以造型能力相对我而言更容易提升一些,这些年来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设计方法。技术方面,我会比较关注施工图当中的一些重要节点的设计。我要求团队在方案设计中,以真实建造的方式去建模,而不是单纯做一层皮。所有构造也好,细节也好,必须从室内和室外各个层面看,都是合理的。尽可能按照要求的空间、尺寸、材料和构造把它完成。这个是我觉得做方案的建筑师需要关注的技术,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Q: 7年之痒——建筑之路技术OR方案?

孙乐:技术或者方案并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东西,二者一定是结合的,每个人几年下来,不管是不是7年,积累的经验肯定在这两个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一方面是你个人兴趣所在的方向,一方面可能是你的工作经验帮你积累的方向。这些我觉得侧重哪一边都不成问题,就是根据你个人状况和兴趣专注度判断就可以了。

相南:一个好的方案,一定是从技术出发,用技术实践空间,或者用结构实践空间,并不是用理念去实现美学方面的东西。我觉得技术一定是方案最好的支撑。因为我相信是最真实的建构、最直接必要的东西来表达美学。

沈禾:技术之路或者方案之路,应该说是企业管理可能给员工的几种发展方向。

朱渊:在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家关注所谓的空间建构、行为建构,但是规范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到高年级做大型建构的时候,当分割完防火分区,数完楼梯间之后,所有的空间荡然无存。也许这就是所谓技术跟造型之间的矛盾。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建筑师,需要了解的技术,对于施工图而言,是中国的规范。如果对这个一无所知,就像国外建筑师的水土不服,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画完施工图,也许什么都没有了。

Q:在国企的工作,更多是从纸上到纸上的设计,进入这种工作状态是否意味着已经失去了一名设计人员的独立思考乃至创造的价值,沦为按图索骥的数据加工者,要如何走出这样的瓶颈呢?

徐晋巍:我曾经想象的国企状态,制度和体系应该是非常完善的,你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工作。但事实上我所在的方案所,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做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团队合作,至少我在的那段时间是这样。

沈禾:就是孤独。

徐晋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

沈禾:如果在一个制度里面找不了答案,就走出去找吧。

Q: 毕业5年是个瓶颈,在瓶颈期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再次跨入一个成长飞跃期,如何看待普通建筑师的工作和继续深造之间的关系,又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得失?       

相南:其实我是一直读书,读到差不多实在不想读才开始出来工作的。读得时间太长了,中间没有间隔,没有任何工作的积累。我觉得当时工作两年再去读书的话,应该会能吸收更多。这个问题还是跟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关。如果你一生理想是做一个职业的建筑师,但5年后在企业里你不能学到什么东西,同时还有求知欲的话,这个时候就是你要离开这个企业的时候了。客观来说,的确是这样子的,你需要换一个环境去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Q:为什么选择创立微企业而艰难的生存,都来水石这样的公司上班不是挺好的吗?

范蓓蕾:我曾经在水石有一年的时间,在这样的企业可能你的生活比较单纯,就是去做设计,去做项目,可以不用考虑公司的经营和一些跟设计无关的东西,同时也可以保证很好的一个生活水准,其实是一个很平稳的生活状态。自己出来做事务所还是因为孔锐在山里的项目,孔锐辞职一个人去山里,大概呆了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他的感触特别多,尤其是对建筑这个行业,回来之后就决定要自己开业,可能我受他的影响比较大吧。

沈禾:真是非常完美的结果。跟着孔锐走就对了。

范蓓蕾:当时也是到了我人生中需要改变的时刻,我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活状态。现在我们也觉得这种状态很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做下去。这不是选择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不同,影响你将来走向的因素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但最重要的是找到你最舒服,最坚定的生活状态。

Q: 最近看的电影、听的歌、读的书、去的地方给自己带来一个什么感想?

葛文俊:我推荐一部电影,这个电影对我影响蛮大的:《本杰明巴顿》,一个人倒着活。它做了一个假设,由这个假设带来戏剧性。这个对我们做方案的影响蛮大的,当时做青浦科技园办公室,就是因为看这个电影里面的想法,我一定要提出一个非正常的假设,把它坚持下去。最后我们做办公室关注所有东西,正是因为这些假设而戏剧性诠释出来,可能比正常的思路要更好一些。

Q: 想问亘建筑,在后期阶段这么倾注人文关怀做一些现场施工的控制,现场施工控制对于我们建筑师是不是非常重要?

孔锐: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实践建筑师而言,现场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现场“盯到死”。这个其实可以上升到对整个体制及图纸与建造之间关系的讨论。简单讲,我们希望找到建筑师的工作边界,也即是施工队的工作边界。在这样的边界限定下,可以提供空间让施工队,材料供应商,甚至业主去发挥智慧和能量。但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视具体的项目而定。关于现场工作,总结一句话,不见得盯得越多效果越好,但是不盯效果肯定不会好。

Q: 怎么样通过你们个人的一些努力,能够对中国城市建设或者国家建设有一些新的愿景?我们不是学建筑的,但是我们向往有很好的生活。

相南:为什么我们回国以后不进一些大型企业,而是自己开一个事务所,开始看似非常悲惨的生活。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一个个人的理想。其实80后总体大的环境是自由的,我们有自由出国,有自由去选择喜欢的学校读书,也不用在国外再洗盘子了。可以把时间投入到学习里面。学习完之后我们可以回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业主,自由选择项目。我们有自由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寻找自己设计的准则。这些是我们追求的。所以我不以为自己做一件事情不足以影响这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每个人都改变,其实会影响很多很多人。

葛文俊:我们用自己的创作跟业主交流,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很多地方人对于公共空间是没有情感的。我们做很多方案都是要推崇这样一种民主性,我们是希望当以后的民众在我们的建筑或者环境中,他们觉得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喜爱这个空间。

孙乐:实际上当代建筑师,不管是像葛文俊、相南这样比较独立的事务所,还是像水石这样一定规模的民营大型设计公司,我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尽管尝试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这个过程我们会去努力,会为改变城市千篇一律的面貌做出努力,这是我们这代人会去做的事情。

孔锐:这个问题,在战略层面我们是乐观的,对于大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乐观的。但是在战术层面我们是清醒和审慎的。和普通的商品一样,设计的价值同样依赖于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尽管整个产业链的金字塔已经十分高耸,但他的基石却处处残缺破败。这也是我们愿意把我们的工作锚固在底层的原因。比如我们在山里做酒店,我们仅仅是设置了一些常规的保温防潮构造,房间的物理性能和使用品质就远远超过当地的普通民居,这让他们很直接地认识到了专业工作的价值。所以,我觉得策略跟思考要放在非常宏观的层面,这是大的前提,但行动必须切实而有效。积少成多,跬步千里,我想将来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

沈禾:大多数建筑是在一个更文明的环境,但我们还需要基础建设的一种环境,让更多人都能感受到。

范蓓蕾:我觉得所有的设计师都是对美好事物有很执着追求的人,我很幸运学建筑,是建筑师。学建筑设计多是有理想、有情怀的,不是纯粹去追求市场或者经济利益。所以我也是很乐观的,因为有大家所有人在努力。

徐晋巍:建筑师的责任在于设计的建筑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不一定能吸引眼球,但至少不能去破坏这个城市的面貌,我觉得就可以了。为什么我们团队会尝试做大量的设计,原因在于设计得越多,建成的比例肯定也会高一些,对整个城市来说,可能意义也就大一点。建筑师就像做服装设计一样,我希望建筑师更多地做好成衣,可以批量化,但它同样可以很美。而不一定是时装,像时装一样的建筑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成为让人激动的东西,但是它不能变成整个城市所有的景象。

沈禾:最后请两位老师的话作结束,给我们更广大年轻建筑师一些建议。

沈旸:一个好的建筑师,当然是要有态度,要有想法。此外还要是一个美妙的故事讲述者。在一个关怀的背后,一定是大量的汗水或者是泪水,在有好的态度和设计能力之外,我觉得他们呈现出来的巨大信心和努力才是对我感触最深的。

朱渊:从设计行业来说,现在设计的起点已经非常多元化。由此造成纷繁多样的结果,这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优势。当然我觉得在各种起点之下,结果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而设计。我们城市本身是为人服务,建筑没有人去使用和感受它,它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

沈禾:我们往后可能会有更多更频繁的、更有专题的交流,不光限于台上这些人,也会有更多的年轻建筑师加入。最后感谢一下本次活动的各位嘉宾、观众、工作人员和支持媒体,感谢大家!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M7Archsalon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主题沙龙”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