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明贤先生追思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各界缅怀建筑理论界先驱

2025 年 8 月 16 日下午,著名建筑理论家、策展人王明贤先生追思会在中央美术学院肃穆举行。建筑界、艺术界、文学界的数十位知名人士齐聚现场,共同缅怀这位在跨界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

会上,各界代表依次发言,循着记忆的脉络回溯与王明贤先生的交往点滴。那些关于学术探讨的恳切对话、跨界实践中的默契协作,以及先生温厚待人的片段,在深情讲述中渐次浮现,成为对他一生耕耘的深刻致敬。

与会的建筑学界代表提出,传承王明贤先生思想,在新时代更需守正创新:既要回溯历史长河,叩问建筑艺术本源;亦要洞察当下现实,明晰前行方向。新一代当接续前辈成果,打破陈规桎梏,于文明变革中聚力奋进,为中国建筑的未来深耕发力,向着引领世界的目标稳步前行。

世人眼中的他,是一位温润如玉的长者,更是一位将“利他”做到极致的智者。

他一生淡泊无争,却对他人的事业比自己的还要挂心;  

他毕生不慕名利,却以非凡的胆识与学术洞见,为后辈点亮前路。  

他是跨越艺术、建筑与文学的摆渡者——

以真挚之心凝聚同道,以贤明之思推动跨界,  

在建筑、文学与现代艺术的浪潮中,始终做那个默默拓荒的人。  

若用一句话勾勒他的风骨,大抵是:“无所求而自丰,有所为而愈简。”

王明贤生平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王明贤(1954年—2025年6月25日)

王明贤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学术研究与实践,成就斐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建设文化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建筑设计院研究员。他深耕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建筑美学、城市公共艺术及新中国美术史领域,著作等身:包括《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国建筑美学文存》(主编)、《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合著)等,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而深远的贡献。

王明贤先生始终立足学术最前沿,认知前瞻,视野宏阔,思想深邃,知行合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即作为“85美术运动”的骨干成员,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自1990年代初开始,王明贤先生基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刻洞见,长期呼吁中国建筑界重视原生的、实验性的、批判性的实践;1999年,他利用担任“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策展人的契机,创造性、引领性提 出“中国实验建筑”理论,并慧眼独具地发现、拔擢、汇聚了一批当年尚不知名的前卫青年建筑师,不遗余力地奖掖推助,使之成为引领中国当代建筑创新潮流的中坚力量(注:早年他主编的贝森文库建筑丛书,收录了王澍、刘家琨、张永和、崔恺、汤桦等5位建筑师的著作。之后王澍、刘家琨分别于2012年、2025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此后的历史发展证明,王明贤先生所发轫的“中国实验建筑运动”,极大影响了中国当代建筑的思想生态与实践生态的根本走向,成为中国现当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地标。

王明贤先生以其对世界当代艺术与建筑发展的深刻洞察,先后担任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他提出并践行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视野的策展理念,成功将中国当代艺术与建筑最具实验性的成果推向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和建筑师在融汇传统与当代、平衡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卓越探索与成就。

自2018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以来,王明贤先生倾力投身于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学术建设。他亲临教学一线开设研究生课程、悉心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组织策划各类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会议。尤为重要的是,他作为央美建筑系列丛书——《思想建筑》的策划者与创建者,为该丛书的诞生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学术深化、学科发展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拓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