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山东河口北部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9月28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建设、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该项目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河口区,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施工内容涵盖坡面生态提升6322米、活体牡蛎礁构建约457.5公顷、退养还海构建约64.7公顷、盐地碱蓬恢复约120公顷、碱蓬种植带约31公顷以及互花米草治理248.5公顷。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河口区北部海岸带曾一度陷入生态危机,互花米草肆虐、盐碱化加剧等问题侵蚀着海岸线,当地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综合治理海岸生态刻不容缓。

面对如此难题,项目团队集思广益,积极采取五大“妙招”:斩草除根。通过“刈割、翻耕、围淹、人工拔除”等组合拳,做到斩草除根,并进行长达2年的监测,处置复发植株。最终,互花米草被清除,海岸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胜利。筑牢屏障。一方面通过土方压实塑形、混凝土框格加固、干砌块石美化等方式,全面重塑坝体;另一方面,依附新建堤坝创新性构建块石牡蛎礁,让近江牡蛎苗扎根生长,既能消浪护堤,抗击海水侵蚀,又为贝类、鱼类等“筑家”。从险滩到屏障,堤坝起到“美观、安全、生态”的三重功效。种植碱蓬。在低潮期采用无人机和人工撒种方式种植会“吃盐”的神奇红色植物——碱蓬,碱蓬扎根后有助于降低土壤盐度和提高肥力,便于其他植物生长。退养还海。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原则,拆除海岸带区域的人工养殖池堤坝,将原本被占用的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归还给自然,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牡蛎。项目团队还研发了一种活体牡蛎礁快速构造技术,采用木桩+棕绳搭建“房子”——活体牡蛎礁,利用海岸带特有土质地质条件及近海区域潮水较浅的特点,选用木桩作为礁体底物,实现牡蛎礁快速、精准构建技术及其生境改良,为牡蛎礁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组合拳,让昔日荒芜的滩涂焕发新生机。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