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望山与造“山”,一种迂回的策略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上海日清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资深设计主管 2013-06-18
面对远山,定是要利用的胜景,不论是西方18世纪的风景画家或是中国的山水文人画家都不会错过这一出营造美景的良机。而采取怎样的一种态度和手法有了分歧:是如太阳王在凡尔赛皇宫中通往巴黎的三条大路一般的直接(图3-a),亦或是像一张传统山水画般:上段一片远山,一点寒林;中段一潭池水,近处几棵老树,或是竹林,有亭子,它极简的几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重量的空间(图3-b)。也许还是固有文化思想的作用使设计人选择了后一种思维方式,并且在设计的伊始就抱有在眺望远山的同时体验整个空间的经营的构思。(图4)
图4眺望远山与游历建筑之间关系设想示意图
漫步建筑
如果从整个入口至军山看作是一个景观方向的话,单纯的总平面图不足以说明这种“接近”的动作,这样直白的关系似乎一目了然。约翰·迪克松·亨特曾经提出主体观看的三种方式:队列行进(procession),散步(stroll)或游荡(wander)。队列行进更多地发生在仪式化场所中。散步(strolling)或者说一种漫游是指向一个目的地的,但它又欢迎沿途突发的意外事件。进一步说,园林要营造的是用于人们从日常的繁文缛节中摆出来、有一定心智目的游历,这也许是山水画中的远山代表着对于游历所指的方向。而游荡却没有目的和指向性,换言之,游荡不具有方向性和秩序性。那么要在“去看军山的路上”指引观者一条散步的路线就是在空间中“引出”一条“漫游之路”。
“建筑漫步”的起点和终点通常是一个开阔的天井……下面是一处以水平方式展开的、可以眺望的景致……白墙维护起来的空中花园,从这里可以俯瞰景观。这就是勒·柯布西耶的以白色时代特征的住宅设计中反复运用的……”
不论是柯布给大家期许的一个墙壁上的阳光或是《容膝斋图》中的那个细柱亭子,都暗合了一个蕴含希冀却又驻足停留的“处所”,就是入口正对主庭院(图5)。其纵向的视线发展被主院落(及藏在后面的中厅)“打断”,这种“打断”经过的人虽可以隐约看见前方的远山,却又不得改变行进的方向(图6)。在主庭院的面前整个酒店的大堂又沿着两翼方向平铺展开。由于建筑的高度被控制在规范以内的最低值,层数为三层,沿平行展开建造,从远观之,暗涌着山水画中山之“三远”原则的“平远”。游历空间的体验者“被迫”地沿着大堂两翼搜索前行的路径,可以轻松的发现南侧的偏庭院或是北侧的半围合的大庭院。
图5大堂入口通过中庭院远望军山
图6行进流线与各个庭院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若徐步向北不过十来步就可一览半围合庭院的全貌(图7),需要休息便可以小憩于此处,在咖啡座旁过落地玻璃窗眺望军山或品赏旁边的小林子。若要进入庭院中须沿着咖啡座“拾级而上”在庭院北侧的位置寻到了不起眼的出入口,开启了迫近自然的道路。这里也是酒店底层观山的制高点,半围合的庭院中有两棵不茂盛的老树直立在那里,北侧的草坪与南侧的枯山水造出了一种“离间”的戏剧之感——既接近真实的自然又能读出经营设计的味道(图8-a)。
图7从入口向北行进中一览半围合庭院全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