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中国建筑近三十年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2015-04-01
1978 年,贝聿铭先生受邀访华,北京政府希望他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现代化建筑样板”的高层旅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追求现代化的标志,如此匪夷所思的想法,在当时却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对西方文明所代表的现代化的急切向往。贝聿铭回绝了这个设计邀请,他说:“我体会到中国建筑已处于死胡同,无方向可寻,他们不能走回头路。庙宇殿堂式的建筑不仅经济上难以办到,思想意识也接受不了。他们走过苏联的道路,他们不喜欢这样的建筑。现在他们在试走西方的道路,我恐怕他们也会接受不了……中国建筑师正在进退两难,他们不知道走哪条路”。他希望做一个既不是照搬美国的现代摩天楼风格,也不是完全模仿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新建筑,为中国建筑师的创作寻找一条新路,最后他选择了在北京郊外的香山设计一个低层的旅游宾馆。
王大鹏: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而作为中国方面对香山饭店的解读则明显的发生了错位。对中国建筑师来说,很难感同身受的是贝聿铭当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美国建筑界正处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热烈讨论之中,贝聿铭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接手香山饭店的设计(插图 01)。香山饭店完成于 1982 年,后现代建筑几个代表作也差不多在这个时间完成,1982 年矶崎新设计完成筑波中心,1983 年约翰逊设计完成纽约电报电话大厦,但是贝聿铭的态度没有影响到我们对现代化追求的热情与速度。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设的北京长城饭店于 1983年开业(插图 02),此为中国第一幢大玻璃幕墙建筑,饭店裙房的女儿墙上用“锯齿”隐喻着“长城”,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这正是当时西方建筑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而不是被我们误读的“西方建筑师不了解中国文化所致”,当然不了解也是一个原因,文化背景差异和时空的错位才是问题关键。令人吊诡的是后现代建筑对历史符号拼贴、戏仿的手法在此时竟与北京“夺回故都风貌”的口号遥相呼应,这情景宛如民国初年西方建筑师在中国采用折衷主义手法甚至“大屋顶”在做设计,而中国建筑师采用“中国固有式”设计一样,这难道是历史的轮回?
图01 香山饭店
图02 北京长城饭店
近三十年后,贝聿铭设计完成了苏州博物馆(插图03),三十年前贝先生拒绝把饭店选址在故宫附近,但这次他却当仁不让的把博物馆用地选在了敏感地带,只是这次他似乎更多的把这当作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挑战”,并把这个建筑视作自己的“小女儿”,而不再试图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道路做什么尝试。也许我们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基本都是一层,水平方向扩展的“开间”与“进深”与柯布西耶提出的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能扩展的“多米诺”体系是极其不同的,“大屋顶”在应对多层与高层建筑时更显得无能为力,以至于被讥讽为“身穿西装头戴瓜皮帽”,假设体量又高又大的长城饭店由贝聿铭来设计,他会如何处理?
图03 苏州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程泰宁先生的本土实践和探索,巧合的是他几乎在和贝聿铭先生相同的时间完成了杭州黄龙饭店和浙江美术馆的设计创作。贝聿铭先生和程泰宁先生在两个不同时期的设计,不但文化背景与时空有着差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各自对形式的运用方式也很不相同,可惜不少人把这个关键的问题简化成了表面的像与不像。贝聿铭先生可以说一直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坚守者与实践者,他通过对基本形体的切削和抽象严谨的几何演绎来控制着整个建筑的最终形式,形式对他来说是第一位的,他用形式在诠释着意味,如此以来他的建筑在形式上有着清晰的可读性与统合性,在细节上则追求着高度完成的机械美学。程泰宁先生的创作明显受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但这影响更多的只是体现在基本手法上而不是支撑理论上。他通过个人大量的反复实践,对自己的设计理论早期归结为“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我”,近来提炼升华为“天人合一、理象合一、情境合一”,从他不多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自我”的强调,因为相对于形式与意境来说,他更在乎意境的重要性,尽管他对形式也有着自我严格的控制,以至于被称为“泰宁尺度”。他的设计思想虽然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是随着个人的设计积累,手法却是十分多变,自由组合与随机拼贴的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形式有着复杂性与多元性,这点从黄龙饭店到浙江美术馆的设计手法中体现的极其明显。(插图 04、05)
图04 黄龙饭店
图05 浙江美术馆
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相继设计完成的一系列重大建筑(诸如国家大剧院、CCTV 大楼、鸟巢、水立方等),随后世博工程相继亮相,这些建筑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只是这些争议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已不仅仅是纯粹建筑领域中的讨论,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社会和文化事件,建筑师这个职业一下子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插图 06)
中国前几代建筑师基本都是书香门第出身,人文气息很浓,梁思成当仁不让的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思考讨论建筑时更多的是在文化层面,加之受西方早期正统建筑学“艺术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试图将中国传统中作为“器”存在的房子提升到“道”层面的建筑,如此以来对于建筑的材料性能、经济投资、建造程序、施工管理、环境关系等考虑明显滞后,这对后来的建筑师影响很大,现代建筑不应该也不仅仅是作为“艺术”为主导存在的,它是由工业化大生产发展导致传统社会迈入现代化后应运而生的,现代建筑除了出发点与思想与传统建筑不同外,完全离不开材料研发、经济投资、建造程序、施工管理、环境关系等方面整体性的支撑,当然现代建筑也自有其文化艺术属性。我们当下的建筑师更愿意把自己当做“艺术家”,尽管也有一部分建筑师很在意建筑的细节与完成度,但那种在意也基本是立足于完成自己创作的“艺术品”,而不是现代建筑或者房子的本身属性,因为土地国有化的属性和甲方的存在状态导致设计与实践以及真正的使用者割裂了,建筑师不抓牢建筑的“艺术性”这根救命稻草又能如何?
据报道我国 2012 年的完成的建筑面积为 20 多亿平方米,约占全球建设量的 60% !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对基础资源的消耗更是惊人的。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入学素质和西方差别不大,因为国内大学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诸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里建筑学专业也是一级重点学科,建筑学录取分数也基本是全校平均最高分,尽管建筑学教学还有待大幅改进,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在国际建筑竞赛中获奖。近年来建筑学留学的人很多,因为国外基本没有什么建设,这些人大都回国执业,海归中还有一部分有着在国外著名设计机构的从业经验,更重要的是西方建筑师和设计机构直接来华参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多,还有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经常出国参观,我们对全球设计前沿理论与动态的了解与掌握是同步性的,按理来说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水平应该不比西方落后多少,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就是乏善可陈?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多数建设缺少必要、周密的策划调研,甚至一些建筑设计工作推进大半还没有完成可行性研究,环评、交通等评估都是被动来适应“甲方”需求的,尤其是政府投资主导的建筑更为突出,以至于一些新城建设沦为了“鬼城”。住宅和商业建筑表面看似乎要好些,实际情形是由于开发商以逐利为最大诉求,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加之社会发展转型很快,不少新建筑时隔不久就变得与城市环境及大众生活格格不入。其次是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建造程序、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及水平远远落后于设计行业,众所周知我们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基本是“农民工”,而这些人大多数没有建造经验,甚至前一天还在种地,可这能怪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他们吗?在建造过程中因为管理水平和各方利益的驱动,赶工期、管理的混乱和随意性让人咋舌。在国外建筑师基本都是全程参与到整个建造过程中的,在建造过程中需要整合协调和数十项专项设计及相关工作,而在国内快速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基本沦为了绘图工具,画完施工图基本就算整个设计结束,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后面的事情,最后变得也没有这个能力和意识,施工方和业主也根本没有能力全面统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在不少甲方眼里建筑设计基本等同于提供一个创意点子或者一个具体的形象,甚至连起码的形式都算不上。我们当下建筑单体的规模动辄数万数十万平方米,由于缺少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加上仓促的建设,建筑质量可想而知,再就是这么大的规模导致建筑空间和设备很复杂,如何使用好一栋建筑不夸张的说不比学习驾车简单,建筑开始使用时建筑师如能参与其中,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优化并及时总结经验,这无论是对建筑品质改进提升还是提高设计者水平都是有极大的作用,可惜在这个环节建筑师基本是缺席的,可叹的是建筑师作品集中精美的建筑照片基本都是没有人的——因为这些照片都是在建筑完成的第一时间拍摄的,有多少建筑师有底气在自己的“作品”使用了几年后敢去拍照?
图06 CCTV大楼
十多年前,绝大多数建筑师是在设计院里从业的,而设计院基本都是国有性质,体制对设计工作的束缚不言而喻,随着国企的改制,设计院也变成了企业性质,起初对建筑师潜力的激发作用还是很大的,可是设计院的改制缺少必要的措施,无非是商业化罢了。我们现有的设计管理体制对单个或者合伙人建筑师执业的门槛要求很高——申请设计资质的硬性要求很多,审批程序极其繁复,但是已有资质的设计院理论上却可以无限“挂靠”或者开分公司,其实也就是将资质出卖给有需求的建筑师从而收取“挂靠费”,这样以来导致了严重的恶性竞争,设计水平大打折扣。设计院的规模和贫富的差距基本也是和整个社会其它行业的变化一样,一些后起之秀的设计机构靠综合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短时间高速扩张和膨胀,在此过程中他们兼并、收购了不少中小设计机构和“挂靠者”,这些设计机构对国有改制的传统大院冲击很大,很有竞争优势,可是目前来看这些后起之秀分门别类的精细化设计模式更多的是整合了设计资源,提升了效率,对建筑设计水平的实质提升作用有限,甚至因为效率与利益驱动对设计过程更加割裂——不少建筑师沦为了只负责楼梯或者卫生间的专项绘图员!
CCTV 大楼设计者库哈斯曾调侃说:中国的建筑师在五十分之一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建筑师五十倍的工作量!十年以来房价的翻倍增长大家有目共睹,笔者所在的城市包子从五毛钱一个涨到了两块(体积还明显缩小),可是整个行业设计收费十年来非但没涨,而且还有明显下降,建筑设计行业要生存一是加班加点,二是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设计方案的抄袭和粗制滥造是不可避免的。行业的畸形发展使得能力强的青年建筑师不安心于具体的设计工作,要么从事起管理运作,要么通过“挂靠”自己单干,要转行投身房地产,最后导致设计院里能做设计还热心做设计中间骨干严重短缺,据说建筑师在西方社会是个老年人职业,四十岁才算开始正式入行,而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建筑师基本都是在吃青春饭。如果抛开上述实际因素的影响,建筑师和专家学者单从建筑设计本身来大谈什么“中国建筑现代化”道路岂不是缘木求鱼?
本文原载于《2014 中国建筑年鉴》2014 年 9 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