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程泰宁:地域性与建筑文化——江南建筑地域特色的延续和发展

著名建筑师程泰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着一片片新建的城市,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少同行在惊叹之余,不禁产生一种困惑和忧虑,我们的建筑创作在经历了长期的“传统”和“民族化”的困扰之后,似乎又在“现代化”和“世界文化趋同性”这两面大旗的护卫下,匆匆忙忙的冲上了西方建筑的轨造。放眼全国,地无分南北东西,到处可见那种廉价的西方建筑的仿制品,—些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建筑的整体文化素质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人们的不安和关注。

现代化是否即是西方化?文化发展的趋势是趋同还是多元?不是本文论述主要内容,但与此有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忽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无视地域性对建筑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以致造成了当前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和城市面貌的平庸化,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强调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创 作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课题。

地域性,是指一种环境特征,这体现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和材料技术条件;后者主要是指文化背景——在一定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正如丹纳在 《艺术哲学》中所说的: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作品与环境必然完全相符。

为了说明地域性对于建筑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下面,我将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背系,简要地剖析一下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我认为:具体分析并揭示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征,对于研究这一问题有着很典型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印象里,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一元化的整体,一提到传统建筑就会提到北方的宫殿寺庙、或者是四合院,即使研究其他地区的民居寺庙,也是把重点放在建筑的布局、形制和空间处理上。这样的认识,模糊了各个地区的建筑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也模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实际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反映在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上,更主要的是反映在它们的建筑理念和哲学内涵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际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复合体,作为这个多元复合体的一元——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一种与北方建筑迥然不可的品格,一种植根于这个地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独特品格。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北方不同:连绵起伏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水系、潮湿多雨的气候以及良好的植被条件,构成了江南建筑的外部环境。这是容易为人们所注意的,而容易为人们忽视的是,与北方相比,江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环境。正如梁启超明确指出的,“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这种 “对垒互峙”的儒道两种文化,对北、南 两个地区的建筑文化不能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事实上,南宋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宫廷文化的影响较少,学术思想活跃,老庄哲学和禅学在这里有很大影响。和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宗法伦理不同、老庄哲学和禅学注重对主、客观世界的宏观把握,并以深层的哲学思辨为基础,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这样的文化背条和自然条件相结合,形成了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自己的环境特征,也形成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这种地域特色,突出的反映在

以下两个方面:

1.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江南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把建筑作为自然一部分的自然——建筑观。人们崇尚自然,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契合。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江南的民居而言,完全不存在形制、法式的束缚,而是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生成”出极为丰富自然的形态;水乡集镇的布局, 或以河流水系为网络,或以山形地势为依托,自然的把桥、廊、建筑组合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轴线,顺应自然,宛如天开; 甚至江南的寺庙也不似北方,它们依山而建,托迹茂林,古木掩映,禅房幽深,在这里,连宗教理想也溶入对自然的追求之中。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与自然无违”的哲学观念成了建筑的准则,在整体环境中,建筑不是主体,它犹如河流、树木,同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这种超出环境意识之上的宏观求整的自然——建筑观,赋予了江南传统建筑与北方建筑显著不同的地域特色。

2.江南传统建筑的另一特征是:老庄哲学和禅学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旳作用,使江南传统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和北方传统建筑注重形制、法 式、遵从外加于建筑的宗法礼制不同,在江南传统建筑中,反映的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觉醒:注重人的内心体验,追求物我谐一,甚至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一种托物言志、形以寄理的精神世界,江南传统建筑也许在形式上并无太多变化,但人们一旦进入其中,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各自的个性, 甚至是一种心灵的袒露。如果说苏州园林 “以人为之美入天然”以求其奇,“以清幽之趣药浓烈”以求其雅,所表露是一种安富尊荣、虽失意而不失其身份的退隐官僚的心态的话,那么青藤书屋的高高的院墙却表露了主人企图与世隔绝的隐痛,那攀附宁粉墙上的枯藤,随意散置的湖石,以及“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楹联,更是抒发了徐渭狂放不羁、却又抑郁不平的心态。至于绍兴兰亭,比之苏州园林,少了几分雕凿的富贵气;较之 青藤书屋,又绝无那种狷介和清高,它以曲水流觞为主题,园内茂林修竹,清流蜿蜒,形成了幽深而开阔,自然而高华的意境,与王羲之的神清气逸,潇洒旷达的气质十分吻合。这些建筑已经摆脱了形制和建筑主体意识的束缚,把人们的审美活动由视觉经验引入静心观照的领域,引入超越有形形态的精神世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北方建筑遵循儒学的宗法礼制不同,老庄哲学和禅学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作用、注重内心体验的哲学意蕴,赋予了江南传统以独特的美学风貌。

以注重“自然”,强调“自我”为总体特色的江南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在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产生的地域性文化。它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这个多元复合体中的独立的“一元”,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介绍和分析,我试图说明:

(1) 地域性,对建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应忽视,更不能抹煞。抹煞了这种影响,也就抹煞了建筑文化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多元发展是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文化的发展规律,趋同则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违背创作规律,无条件的认同和趋仿别国别地区的建筑文化,其结果只会丧失我们的创作个性,丧失现代中国建筑的总体特色。

(2)  如果说,只有在对环境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后才能看清江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也只有在全面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环境特征后,才能创作出有鲜明特色的作品。建筑创作一定要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作品才可能有清晰的内在逻辑性和独创性。现在讲建筑的•“跨文化”发展,“跨”也要有个立足点,要立足此时此地,要立 足本国、本地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否则是“跨”不出去的。

(3)  地域性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概念。与客观性较强的物质环境相比较,对精神环境、文化背景的理解要综合、复杂得多。现时人们所关心的文化整体定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各类问题, 对于政治、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各国、各地区来说,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和目标,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把握和理解。至于地域性建筑特色问题,我们在分析江南传统建筑文化时,已提到了形、意、理三个层次,毫无疑问,我们在重视“形、意”这两方面的同时,更应努力探索并把握住“理”,只有抓住了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哲理、理念,建筑作品才能具有更鲜明、更有品位的地域特色。

(4)  当然,地域性也是一个外延和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建筑师都可以、并且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正像我们上面介绍的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特别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那样,建筑师在作品中必须突出自我,一个建筑师、一件作品,只要能在某一个方面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就是成功,而众多的建筑师从不同方面探索,才能使建筑的地域特色表达得更为丰富和完善。

以上四点,是我在“读”懂了江南传统建筑以后的感受,也是我自己进行创作时的准则。因为我清楚的知道,一个有追求的建筑师,必须在当今的复杂的文化格局中选择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定位。我为自己的作品定位是“现代的、中国的”。

这样的定位是由我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只有使自己的作品植根于这样的环境中,创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当然,对于环境特征,我有自己的理解,我以为,江南地区除了有优美秀丽的自然环境外,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因此,我很看重作品的文化品位,特别欣赏自己为江南传统建筑总结的地域特征,我认为,在创作中抓住了崇尚自然、注重自我这两条,也即抓住了江南地区的地域特征,抓住了东方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够以此为基点,追求东西方建筑文化之间超越表象的真正的融合, 从而创造出新的、富于个性的语言和风格来。

本文原载于《清华大学现代建筑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地域性建筑文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