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尊重与延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序言:

2015年9月23日,建筑畅言网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场以“尊重与延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为主题的设计师沙龙。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华脉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司、美国u.s.arch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热情参与。 

时间:2015年9月23日

地点:北京 

人物:

李峰,北京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高玲,北京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关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研究中心一室主任

胡罡,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陈江水,北京江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

刘炜,北京江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筑专业负责人

单静美,北京东方华脉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司总工程师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欢迎大家参加畅言网组织的沙龙活动。今天的主题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我们注意到国内大城市建筑项目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并不多。大家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单静美,北京东方华脉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司总工程师

单静美:

去年至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都不太景气,行业有种生死存亡的感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能坐下来聊一聊。前几年房地产兴起时,每个工程师和建筑师也许无法融入自己的理念,只是能在招投标时有机会讲一讲,中标后自己的想法几乎被扼杀得体无完肤。

2002年时,北京一家开发商到内蒙锡林浩特投资,我们几家设计公司都到当地。当时,当地的GDP才2亿,没有像样的建筑,只有蒙古包。建筑规模和刚解放时期一样,只有五六层。几个公司都做了方案。我们建筑师都是以团队工作,项目用地有155公顷,我们会考虑如何中标,做一个像从当地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建筑。内蒙让我们想到元大都、成吉思汗,历经了92年时间,我们也研究了元朝历史。我们从规划开始,就计划做一个与当地地域结合的建筑。这块地紧邻一个博物馆,有一座成吉思汗骑着战马的雕像。建筑要以异像的形式表达,不要太具像,例如现在挨批的大裤衩、大秋裤。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其实很难做。因为人人都可以说建筑,所有人都和建筑有关系。要成为好的建筑师,必须有足够的钱,拿一块地,把自己的理想付诸于此,否则理想很难实现。我们投标时讲的故事就是蒙元文化,打动了甲方,拿下了项目。如果当时的方案不和当地文化结合,就无法得到这个项目。但是最终完成的项目上,文化的痕迹荡然无存。

现在国外建筑师在国内做的项目,其实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结合。贝聿铭的“金字塔”项目,虽然受到争议,但使当地旅游业大大受益。那么“金字塔”项目是对是错?我认为从建筑角度,很难评判对对错。 

关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研究中心一室主任

关飞:

本土研究中心前身是崔愷建筑工作室,我们之前在工作室工作了十几年。本土中心和何镜堂工作室一样,建筑师队伍壮大了,年轻设计师也积累了一定资历,到一定年限,就有了更多机会。我是一室主任,崔院士是研究室负责人,他除了做项目,也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关于今天的主题,我们经常谈论。崔总也经常在国内活动上探讨,核心是“中国地域性如何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之所以地域性成为讨论热点,是因为近年中国建筑的地域性正在丧失。各个城市和地区都在趋同,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在各个城市盖房子,发现找不到城市文化的地域特性。我们发现城市没有特点,住宅设计,城市肌理、城市文脉也毫无特点。老的街区和街坊被拆除,新建城区大同小异。作为建筑建造者和参与者,我们建筑师倍感压力。我们是否应该做什么?建筑师其实身份很脆弱,还是接受业主的任务要求,不可能自己说了算。

地域性缺失其实是整个社会文化和发展状态遇到的问题。崔总早期的作品——外研社大楼,其实并非地域性表达,而是关于欧洲城市空间的认识,强调建筑空间的公共性和品质。我们最早看外研社和逸夫楼,以及水关长城,这一系列项目其实表达的是建筑的现代性,真正关注地域性话题是崔总在做拉萨火车站之后。西藏当时迫切要求建造火车站,即使铁路还没有通到那里。我们当然知道不能盖一个纯现代或者欧式建筑在西藏这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区。我们发现,相比国内其他地区,西藏的建筑保护得很好。崔总研究了立面材料,包括白色石材墙面和当地的木材,意识到体现建筑地域特色非常重要。拉萨火车站的设计之后得到了很大肯定。

北京有一个项目德胜尚城是我们设计的,这个项目距离德胜门青砖老城墙很近。崔总知道项目不能太高调,做了一个大方型街区,斜对德胜门开出了一条内街,所有外立面和城墙一样,是灰色的,窗洞很小。以上两个项目对崔总确立后期的本土设计理念,有很大触动。无论是同市领导汇报,还是展现给百姓,都容易让人接受。这是崔愷工作室重要的转折。

我个人这几年做了几个有意思的项目。其中,青海玉树康巴艺术中心获得去年《世界建筑》评定的建筑金奖。这个项目也发表在各大杂志上。项目建在藏区,是给藏民盖一座文化中心。项目是在玉树地震后建设的公共建筑,当地在做完新城规划后,请了十个国内大师,包括崔愷、何镜堂、周恺、崔彤等人。项目要让当地玉树藏民接受,困难很大。在建筑学会的宋春华前会长的协调下召开了十次会议。每次会议都要求建筑方案的更改,目的是要求建筑立面符合地域文化。建筑学会提出两点,既要有传统感,又要是现代的建筑。第一轮方案大都做得都很大胆,在玉树做玻璃盒子、抽象的方盒子,全部都被否决了。我们第一轮方案相对保守,将藏式院落和立面符号组织起来,立在场地上。第一轮方案不高调,其街区立面和院落空间被人接受了。后面九次汇报都很顺利,我们逐渐简化了立面形式,变得更加抽象,尝试用现代建材建造传统建筑,在业内得到高度肯定。这个项目比拉萨火车站更进一步,运用了当地传统材料。

当然,也有悲观的一面。我发现越是偏远、欠发达地区,当地人更希望建造现代感的建筑。如果设计土坯、石材墙面房子,他们会不满意,想要的其实是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我们现在做的漳州歌剧院,崔总提出能否做一个凉棚式、开放的公民建筑。当地市长却希望做玻璃幕墙的形式。地域性建筑在各地和学界不同的反馈,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地域性尊重延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