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延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来源:畅言网 2015-10-26
李峰,北京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李峰:
我们来自北京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是部队性质的设计院。我们更擅长的是地下工程和防务工程。我们也做一些地面上方建筑,比如住宅和办公,但规模较小。关于地域性建筑,我认为一是和地形、地貌、气候有关,二是使用当地建材和建造工艺,三是体现当地传统文化。总之,地域性建筑就是要体现当地特色,与别的地区有明显差别。我们参与了一些投标和委托设计项目,我发现建筑师受到的局限很大,更多时候是要去迎合业主的个人喜好。建筑师在表达个人想法时,往往会被否定,会受到建筑专家和非建筑业的领导意见的左右。体制内的单位,有一个万能词:讲政治。
我个人印象很深的一个项目是在2008到2009年,在府右街给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盖的办公楼。项目位于中南海内,位置特殊,场地局促。当时请了许多北京设计单位做方案,最终由我们设计院完成。我们的方案可能比较符合领导的审美观。场地环境中都是传统坡屋顶、和规矩的方窗。在方形场地上,有控高和间距的严格要求,方案是个回字形的楼。中央是一个方形空间,甲方希望盖一座会议楼,经历了几十轮的探讨,请了崔院士、庄惟敏等专家出谋划策。最终方案的四周是个单托的廊子,中间围了椭圆会议楼,结果较为令人满意。设计的过程非常曲折,建筑外立面有过许多争论,北京院马马国馨院士提出,建筑处在特殊空间里,外墙究竟是用普通砖还是其他材料替代。我们最后选用的是大块干挂石材,通过在石材表面刻槽来模仿青砖接缝,完成效果还不错。我感到细部设计能否通过取决于决策者的个人喜好。
单静美:
我们现在在国内旅游,发现很没意思,各地市貌不如北京,都在学习北京。刚才说的是2002年,我们去锡林浩特投标,在研究了蒙元文化,结合了现代和传统文化元素。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没怎么睡觉,创作过程很辛苦。在中国做建筑设计很难,是因为建筑师的劳动不被尊重,别人以为只是画一张图。例如,做了玻璃幕墙,必须要考虑节能。另外,当地人可能更向往现代生活。设计当地一样的土坯房子,当地人不一定觉得好。一些地区的人希望建高层、有电梯的房子。实际上,我们已经不愿意住在这种房子里,觉得不接地气。这是因为我们感受过,觉得还是回到原来的四合院更好。实际上,当年的大杂院无法体现四合院的好处。我们以前到陕西榆林投标项目,当地的四合院保存得特别完好。下了飞机,我们就去一条全是四合院的街道,还去了一个13层的砖木塔。上去以后感觉特别好,我就奇怪为什么不拿出来让大家参观呢?这样的建筑有一些很好的传说,它是很好的文物,作为旅游也是可以开发的,但是却荒废了,我觉得原因是前几年对于文化宣扬不够,人们还都在像“钱”看,现在习主席也都在宣扬文化产业,我们现在吃饱喝足,就有时间谈文化。
三四线城市在环境很差的情况下,根本不会在意文化,所以,这种地域性在当地推行更困难。当时我们中标的项目,只是讲故事似的说有地域文化,其实那些图片是现代的,只是我们把蒙元文化融入到现代中,是讲出来的地域文化,所以地域文化的融合真的很难。
关飞:
我们做漳州大剧院的时候,在漳州和厦门也发现了一些福建式土楼建筑,某种程度上跟旅游文化有关,我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就是觉得福建代表建筑就是土楼。包括我们去到福建真正土楼区域去参观,大量的土楼在使用的时候也非常少,土楼的真正可居住性非常弱,就像一个被展示的老古董,而边上大量被使用的都是瓷砖方形的现代化房子。
关于技术和生产方式,可以回溯到我们建设玉树行政中心的时候,当时,我们去玉树采过风,看当地藏区的房子,就发现整个地域建筑和传统建筑发展过程是有演变的,早期藏式的房子是土胚墙、一层的房子、方形的院子、下面是小木房子、上面是边马草体系,墙肯定是下大上小的,因为受力的夯实原理,有些地区用的是石材,因为石材和土坯这种方式窗户都不能大,窗洞如果过大就会造成垮塌,另外从藏式房子的保温性能来说,早期没有保温材料,所以窗户也非常小。但实际上地震以后,我们去玉树看,玉树真正塌掉的房子没有土坯房,都是70-80年代建造的混凝土砌块的房子,跟我们大量的城市一样。
那种房子建造很快,保温处理好比以前的建筑还好,实际上过去旧的技术用来保温,用来砌造那些形式上的特征,已经失去了他背后的道理,因为变成框架体系和填充墙,最后藏民怎么保持原来的藏风,他们就把所有房子上檐,刷上一些小彩花,这就变成地震以前,大量藏式当地的房子都是框架结构和填充墙(只是填充的砌块砖的墙),风格离早期的藏式院落非常远,所以地域性到底追溯到什么时代才是真正的地域性,如果说当时当下的藏式建筑的话,已经开始采用新材料了,非要追回到传统早年的石头房子,藏民本身其实不愿意去居住。换回来说,如果我们再盖新的现代建筑,还用回那个石头,那么保温材料并没有处理好,那是一种进步还是后退呢?
胡罡,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胡罡:
对于地域性的表达,“用空间形态去表现建筑的地域性,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难的”这句话,我对于地域性的表达最有效有质疑,我认为他对于地域性的表达挺无效的,因为在建筑学教育领域,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空间,我觉得可能在两三百年以前,大家很少会说空间这个词语,那个时候更多是谈建造的问题,因为空间是后来被建筑学理论化以后抽象出来了,那么我们怎么形容这个地方,所以用了空间。我觉得在地域性中空间的问题应该往后放,我现在想说的是行为,建筑本身其实是人类创造有形空间行为的结果,这个行为特别有地域性,而这个房子本身是因为没有材料可选择,只能用本身所具有的材料、施工的技术和这些人去构筑出这个东西,所以他产生了地域性。那么这些人和那些材料,而我认为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北上广三个地区的设计公司几乎承接了中国90%上的设计工作,这些设计人员一定是北上广人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是在片段和抽象化的去研究地方文化,那么我们可以把蒙元文化抽象出来认为他们有蒙古包,可以把客家文化抽象出来认为他们有土楼,但使用者、建造者和设计者都不具备当时的特定环境和行为本身。
关飞:
地域性是对于城镇化的行为,这件事情本身是相对的,行为很有意思,为什么客家文化用土来砌筑,为什么藏区和海边用石头,可能在挪威、瑞士、北欧用木头,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包括建造行为有局限性,当全球化带来了工业化生产和运输,如果把他当成一个行为的话,全球化行为是当代建造行为的主体,这就对地域性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我负责的玉树州行政中心(获得WA的金奖)的时候,我专门去看了朱竞翔老师,他当时在援建一个私人捐赠的学校,他是用快图板房建造的,采用集装箱运输,货运直接到玉树,然后在一个月以内把这个房子拼装起来,保温材料都用的最新的,他跟我们在开发中心的建造行为完全是不同的,包括当地玉树人的建造行为就在于人,没有运输方式,只能就地取材,现在大马路修通了,完全是一辆车运过来,一个月之内就能组装起来,那种方式才叫做地域性。这是一个很有讽刺性的问题,所以全球化本身带来的地域性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很多都是无力的,包括当地的一些情怀和当地的传统的技艺,在这么强烈的竞争环境下,包括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更迭明显更快速,而且大规模生产以后,他的价格更便宜。
胡罡:
地域性在我们强盛大一统时期,这种大型规模的建设几乎都谈不到地域性,只能说地点性。如:中建系统从一局到若干局,纵横中国大地上,因为这是一个效率问题,只能用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效率、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材料,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建设,所以我觉得地域性就得关注本土的小东西,十年前,刘家琨设计了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他采用了清水混凝土,但是他的故事背后就特别有地域性,因为这建筑必须采用当地的施工队,这些施工队又只会砌砖头,那最后决定采用的方法就是里面用清水混凝土做了一个砖墙,外面采用了木条拼接,这就特别有地域性。
关飞:
这种建筑对我们设计院建筑师们没有借鉴价值,首先产值背负在那边,不可能持续盯在这个项目上,这就像一个人盖房子一样,越是大的设计院得奖的项目都是小项目,都是特别具有地域性的,实际上在某种方向上对我们设计院的建筑师来说没有指导意义,难道我们都回归到那种生活盖房子吗?
陈江水,北京江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
乔金腾:
从开发商的角度考虑,我们做所有的产品都是为了赚钱,我们想商讨一下,在什么方面能给甲方创造一些利益?
关飞:
酒店对地域性本土化要求更多一些,度假型酒店明显要有当地的风格特色,收费就能更高,酒店经常能够与文化结合得很好,如果住宅说到立面,这几年住宅只要面积能符合规范,立面设计大家关注的比较少。
单静美:
从设计单位已经把造价这方面给省的已经不能再省,比如:节能必须要满足,那所有设计单位达到最低的节能要求就可以,不可能超标,现在又强调绿色建筑,那么设计单位也得满足绿色。实际上这种硬性要求也很牵强,比如:绿色建筑非要把屋顶做上绿化,这个就太牵强了,现在在地上能把树种活都困难,何况是在屋顶上,那就太难了。
胡罡:
2002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北京建筑有多少种风格,那时候的风格都是欧式、德式、法式等,但是现在北京的消费者,真得在文化线上还是比较前瞻的,比如说:中式在北京能卖得掉,而且高价。中国人的骨子里是非常自傲的,只要给一点机会,我们就会把老祖宗找出来,所以很容易文化复兴。
关飞:
如果完全市场化,规划局首先得规划审批,对这地方的风貌有要求,北京更多的要求是要有地方性,要有当地的样子,在很多地方如厦门和上海就没有这么强。
胡罡:
他们政府可能不推行,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还是被欧美国家所统治的,大众消费一定是追随强者,这就像北京和怀来,在怀来县推现代中式,除非是北京的消费者消费,在石家庄推就更不可能。
建筑师群体要代表文化的先进性,我们从这个角度上讲,需要开发商的配合,因为开发商是要为投资负责,但一旦有机会建筑师是要有一些责任感的,像崔恺大师这种能到达现在这样的级别,他能够提出这个问题,他是要从更高层面上去主导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
关飞:
崔总在行业中一直有肯定的声音,原因在于他有特别谦虚的态度,他是站在城市的角度,甲方的角度,政府的角度,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在这些角度下面,他的姿态可以放低,这是我认为更接近伦理学的一种师承关系,不是某种靠理论和宣扬来告诉别人该做什么。
做开发玉树中心,做第一轮方案,十位建筑大师第一时间都是借用当地的风格有现代性和地域的结合,做一个现代的建筑,但是当我们去玉树援建,跟藏民、玉树援建单位的各地领导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他们要的是一个极其繁琐的寺庙类房子,室内还要雕龙画凤的设计,跟我们想象的极简主义和当地地域组合的风格极其不一样,所以第一轮方案,我们采用简单的建筑复原设计取得了成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