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恩:做文化遗产的发现者
来源:畅言网archcy 2014-07-08
美籍菲律宾华侨郭锡恩(Lyndon Neri)同妻子胡如珊(Rossana Hu)于2004年共同创办了如恩设计研究室。尽管二人都在美国接受了建筑专业训练,但他们选择在上海开办事务所。凭借多年来的杰出表现,两人于2013年入选了美国《室内设计》名人堂。在同某媒体的采访中,郭锡恩谈到了在中国做设计的独特感受。以下是畅言网整理的访谈内容——
问:考虑到目前中国建筑的规模,以及场地对部分项目几乎不存在约束的状况,您如何适应中国的设计环境?
郭锡恩:非常困难。首先,我们拒绝了许多项目,几乎每个月都要谢绝40个项目,可见严重程度。可悲的是,在遭到我们的拒绝后,业主很快就能找到同意的设计师。人们需要教育,因此我们创办了设计公社平台。该平台不仅针对设计师,还面向开发商,传授知识,介绍建造所要花费的时间。
业主常常不了解建造过程,但能理解椅子的制造过程。他们知道,“我们要等16周左右,椅子才能造好”。有了这一基础,我们可以期待业主理解建筑同椅子一样,需要设计和建造时间。蹩脚的椅子,人们看一眼就知道。不过,建筑或许需要多年时间才能暴露质量的低劣。
最初来到中国的半年内,我逐渐了解了中国人的心理。我是华人,但在西方长大,花了一段时间,我了解到:中国人不会请求许可,只会请求原谅;中国人如何制定层级制;在中国的心理层面上什么是有面子。所有这些认识都同做事有关。
大卫·奇普菲尔德看到设计共和做的零售项目,他问“你们怎么完成“水舍”出色设计的?是否安排人在场地上?”“是的,但不仅如此。”“你们需要斥责业主吗?”“是的。另外,我们还要了解这些方方面面的知识。”
问:了解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如何关联?
郭锡恩:是的,我们因此创办了设计共和公社,这一平台能促进业主认识到不应该抄袭。对那些没有海外经验的人员,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西方的窗口;同时,也利于西方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问:开发商反响如何?
郭锡恩:他们很欣赏这一平台。以餐厅为例,与美学层面的外观没有关系,业主关心的是餐厅的生意,意味着收入。业主可能会说“我可以带朋友来这里,炫耀一下这个一室户酒店。楼上有博物馆、零售店,会举办活动。”对于这些功能,业主有需求。我们会顺水推舟,告诉业主,要想达到细部要求,必须耗费时间、预算。我们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问:您常在项目中保留那些本应被拆除的材料。如何说服业主这种做法是值得的?
郭锡恩:这并不容易。目前,我在郑州有个项目,是一个拥有环形仓库的美丽公寓。我花了半天精力说服业主,但最终还是不幸的被拆毁。我只能婉拒了这一项目,业主很不理解。最终,业主给我另一个场地做项目。
问:业主也在一种意义上破坏了彼此的信任。
郭锡恩:是的,但这就是业主同设计师的关系。我对搭档说,社会住宅的关键在于时间。由于我们做盈利的项目,业主委托我们做样品房设计。我们过去也做这类项目。现在,我们将样品房转变成其他形式。我同中国一家大型开发商商谈,如果他们投资,我愿意设计,计划将样品房改造成图书馆。业主负责人看到在图书馆中读书的孩子后非常感动,认为这种回报社会的行为非常值得。起初,项目只是一个为期半年的临时设施,现在变成永久性图书馆。以这种方式,我们一直致力于公共建筑的发展。
问:您在美国读大学,又来到中国工作,认同中国的遗产和文化,您曾说这些遗产一直存在,您只是发现者。如今,针对在其他国家做项目,这些经历能带来什么?
郭锡恩:如同三四十年前的美国,中国影响力逐渐加大。从商业角度而言,开发商,包括品牌都需要来自中国的声音。我能带来什么?我认为有社会意识、分享意识。即使在文革时期,家庭观念对中国人都很重要,人们认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