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珉:智障老人的居住需求及空间设计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3-09-25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
1、老年性智障的症状和介护难度
关于智障老人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接触过。这种症状在中国以前也叫做痴呆症,最常见的病症种类是阿兹海默症。说老人痴呆,听上去确实具有贬义,不太适用。日本以前也叫痴呆,现在更正过来叫智障,在台湾可能称为失智。这种病症是1906年由德国精神病医生阿兹海默首次发现的,症状分为多个阶段,刚开始敏感多疑、主观固执、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时候情绪不稳定等等,以后就渐渐变成生活散漫、不修边幅、记忆力有障碍,严重的时候会忘记自己的姓名、住址。尤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忘记刚发生的事,对于年轻时候的事却还记得。
我们有一次在台湾参观时,有一件事让我特有感触,一位老人十八岁在大陆的时候曾经是广播电视台里很漂亮的女播音员,后来去了台湾。我们参观时碰到她、和她聊天,她跟我们说起她年轻时候的事,说的特别清楚。而且这位老人现在看上去也很漂亮、智慧,穿着也非常体面,让人无法相信她竟然患有智障。后来老人院的院长说:“你过一会儿再看看她”,随后的参观中我们又碰见她两次,她将一模一样的一段话又说了两遍,这时候我们才确信她的确是智障老人。
老人智障的病症发展,分几个阶段,开始时可能从表面看病症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随着时间过去病情加重,就会有妄想和幻觉,多为被害、自责、癔病、被盗、贫穷或者夸大的妄想;再进一步发展就会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言行失去控制,多数会有并发症,感染褥疮、肺炎、身体衰竭,直至最后病逝。
智障症的病因至今不明,尚无肯定的、十分有效的治愈方法。也就是说一旦得了这样的病是不可逆的,即便是癌症都让人觉得慢慢的可以好,只要全家人慢慢努力,就还有希望。而智障不是,老人一旦患有智障,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即使现在看起来还不太严重,随着病情发展就会出现许多奇怪的行为,使很多家庭护理这样的老人到最后无法承受。再看智障症的延续时间,它可以延续二十年,通常早期或者轻度的是九年,中期或者中度是五年,恶化期六年,这样漫长的病期也会给个人和家庭的精神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中国现在有智障症患者约600万人,其中上海有18万。这些数字都在变化,可能统计的又过时了,但足以说明这个病症患者的数量非常庞大。中国现在面临这样一种困难: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还不够多,绝大多数的老人院,包括很多开发商,他们要建设的老人设施、社区,基本针对健康老人,有些可能也会接收半自理、卧床老人,但一说智障老人往往坚决不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智障老人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一熬就是许多年,最后甚至濒临崩溃。
现在我们讨论智障老人的问题,一是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二是将来我们肯定、也必须要做智障老人的介护设施,三是这种设施应该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要把这种设施设计好、设计对,才能够把智障老人照护得更好同时可以节省人力。
2、智障老人的居住需求及空间设计原则
智障老人的居住需求是什么样呢?有这么几点:首先,最理想的居住场所,其实就是自己的家。很多国外的经验证明,智障症老人如果换一个地方生活,症状就会马上加重。原因是智障老人有空间认识障碍,换一个新地方可能会完全不认得,这时老人就会特别紧张焦虑,病情便往往随之加重。所以,智障老人比较理想的住所,其实就应该像老人自己的家,当然不是完全像住在自己家,而是说我们营造的居住环境像住宅一样、比较亲切,使老人更容易控制自身所处的环境。
其次,随着老人病情的加重不得不离开自宅时,应当在老人熟悉的地域里有对应不同健康状况的多种、连续的护理设施。老人熟悉的地域就是指老人原来居住的社区或街道,这样即便离开家,家里人也能很方便地随时照顾老人,周围的邻居也可以过来与老人交流、帮忙照顾。不能将智障老人都关在某一个郊外环境里,而要让他们跟亲人、社区中的人能够尽可能多的交往,这样可以减缓智障症的发展速度。
多种、连续的护理设施则是指随着病情加重,可以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设施。以日本的连续照顾设施为例,分这样几个层次,一开始老人住在自己的住宅中,随着病症发展需要去日托中心接受日间照料,晚上依然回到自己的住宅中。病情加重之后,可能就需要进入到社区内小规模的组团护理设施,通常是几个老人共同居住,氛围和家庭很接近。组团护理比较合适的规模是5-9人,稍微大一点设施会分更多层级,比如几个小组团形成一个大组团,并且和周围社区保持交往互动,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形成邻里关系,促进人际交往。最后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再进入比较大型的综合护理设施,护理和管理更加专业化,这就叫连续的照顾,对应老人不同健康状况都有相应的照顾设施。
3、智障老人居住环境的设计目标
智障老人居住环境的设计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六项:
3.1确保老人的安全。智障老人非常容易走失、摔倒,所以居住环境首先要确保其安全。
3.2确保老人的适当活动。如果智障老人身体其他机能衰退了,身体会更加不好,要通过有益的活动使老人保持身体的机能。
3.3强化对环境的认知力和方向感,因为智障老人极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路,在设计中应当加强环境的可辨识度和方向感,帮助老人锻炼空间认知能力。
3.4提供对老人适量的刺激,给予智障老人适当尝试的机会。不能因为老人患有智障症就停止活动和尝试,应当鼓励老人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游戏活动,帮助保持其各方面能力。
3.5最大程度地强化智障老人的自律和自治。伴随病情恶化,智障症老人可能出现行为异常、举止下流等周边症状,有些患有智障症的男性老人甚至还会骚扰女性。即便这样的情况下,在约束他们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维持他们的自律和自治性。
3.6能应对老人不断变化的需求。智障症的病情是不断发展的,不同阶段老人的身体状态不同、症状程度不同,应当考虑到不同阶段老人的照护需要和空间需求的变化。
3.7利用老人自带的物品或家具强调和过去的联系。老人自带的物品或家具可以随时提醒老人自己的身份,减轻身份焦虑,同时引发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有利于减缓记忆障碍的发展。
3.8提供社交的机会。一定的社会交往可以帮助智障老人维持语言能力、对注意力的管控等一系列机能,并激发老人的精神满足感,因此要尽可能使设计能够促进老人的各种人际交往。
3.9保护老人的隐私。许多人认为智障老人认知不清就不存在隐私了,这是不对的,智障老人同样需要一定的私密性,应在设计中注意对其隐私的保障。
4、智障老人居住环境设计对应
对应智障老人的身心特点,在居住环境设计中有如下五项要点:
4.1四季对应,增强对四季的认识。要让老人认识到当下的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要有各种各样相应的活动,增强对时间的认知。同时应设置能够眺望自然的空间,方便老人感受到庭院景观的四季变化。
4.2昼夜对应,增强对昼夜的认识。智障老人会有睡眠周期混乱的问题,常常晚上起来吵闹,白天却又睡觉,这样黑白颠倒是他们的常事。这样的症状对设计有什么要求呢?我们在设计中就应当让老人对白天和夜晚区别清楚、从而引导适当的行为。比如在白天,就必须让老人起床去活动,因此起居厅等生活空间要有很好的采光,引导老人白天在这里活动;而晚上,老人应当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睡眠空间就要保持较暗的光环境。在日本某个智障老人介护设施中参观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老人的居室明明可以对外开窗采光,但却将房间放在一圈走廊的内侧。(图2)经过了解,我们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这样做是希望控制居室亮度,让老人睡觉的时候能够有特别安静的感受。而外侧的走廊在白天有很好的采光,是老人在日间来回行走的路线。走廊的灯光设计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光灯一种是小灯,在白天,特别是阴天下雨时,会把日光灯全部打开,让老人觉得很亮、是白天,必须出来活动。到了晚上则开着很暗的小灯,老人就会意识到该睡觉了。智障老人的这些特点对建筑
空间是有要求的,设计必须与之紧密配合。
4.3认知对应,增强对数字和方位的认识。智障老人对时间的认知障碍也表现对今天星期几、是几月几号比较模糊,每天过得很糊涂,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当下的日期。我们参观的日本老人院往往到处都是时钟,在墙上挂着字体非常大的日历,老人出门时会让老人把时间记录在日历上,今天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等等,来帮助强调这种时间的概念。在空位认知上,同时在墙上、门上、地板上都需要有标记引导方向,避免老人由于无法判断方向而产生焦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