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周燕珉:智障老人的居住需求及空间设计

4.4安全对应,出入口的提示。要增强对空间出入口的提示,帮助老人认知、把握空间。突出应当注意的门,比如居室的出入口、庭院出入口、厕所的门等。智障老人经常无法区分男女厕所,因此除了在标志上区别,还需要在地面色彩、入口的帘子等各方面进行区分,帮助老人通过自主判断做出选择。同时要注意保证安全,遮蔽会给老人带来危险的出入口,窗和大片玻璃应该有防撞提示或用植物遮挡起来。

4.5徘徊习惯对应,引导有意义的徘徊。智障老人有一个特有习惯,就是经常在一个路径上徘徊。对应这种特有习惯的策略是不能不让他走,否则会更加焦虑。但路的形式设计上要很注意,如果路径中有一个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走到那里老人就会开始糊涂,无法判断应该往左边还是往右边,心情急躁不安,很可能会产生沮丧的情绪或者叫闹。针对这种特点可以设计一种回型的走廊,老人可以一直走下去也不会迷路,并且不需要很吃力地去选择方向。

然而,过多的徘徊会过度消耗老人的体力,导致饮食无度,产生其它的问题。因此,设计时要尽量把无意义的徘徊转化为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在回游的走廊边布置一些交往空间、安排一些桌椅,让老人可以在这里休息,或者是跟别人聊天、喝茶等,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日本的回游路线的设计就是让老人在一条动线上活动,路过一些公共的空间,有一些休息的小角落,同时有看护人员坐在附近,随时提供帮助。应当尽可能使回游路线环绕不同的区域,比如在护理组团旁边又有一个组团,两个组团的走廊联系起来,回游的路线就会更丰富有趣。在经过不同区域的时候,老人的方向认知得到了加强,老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驻足、观察,也会产生对话交流的可能。

 5、智障老人居住空间细节设计要求

5.1 房间入口处设计要求。在每个房间的入口处,房间门的色彩一般要进行强调,跟墙壁的色彩要分开。在美国的老人设施中有一个设计,叫记忆箱,就是把老人年轻时候的照片或者是有代表性的纪念品都贴在那里,每个老人的门前都是不同的。这样做一是老人据此可以认清自己的门,二是用这种形式唤起老人内心的一些回忆和思考。

5.2 建筑入口设计要求。设施的入口应该特别亲切,像家一样,让老人在设施里生活就像还在原来的家里,或者跟原来生活比较接近。中国住宅入口也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把入口设计得像办公楼入口一样,让智障老人感觉到像进入了一个公共空间或者医院,老人就会觉得比较恐惧不够亲切,因为老人在这里住时间会非常长,环境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5.3 公共空间设计要求。即使在大型老年设施的公共空间里,也要注意设计一些小尺度的、像家一样的空间。比如在老人的餐厅中,可以设置比较像家庭中的开敞式小厨房,作为分餐,倒水、盛饭的地方。像这样的小厨房、小咖啡厅等公共空间,都会是很亲切的,尺度感比较小的,颜色也要比较温馨。

5.4 开敞空间设计要求。一些公共空间能够四通八达会提高管理的效率,比如日本设施中的一个空间,一边是餐厅,另一边是一个休息区,两个空间之间的门都尽量打开,使护理人员能同时看见、照顾到两个区域的老人。否则,很有可能老人走到哪儿没看见,不小心摔了或者是有其他需求护理员照顾不到,因此公共空间的视线一定要保持通畅。我们现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布置一条走廊,沿走廊每间屋子都分隔开,比如一间管理室,一间阅览室等等,每个房间一扇门,照护起来就不太方便,管理人员照看了阅览室的老人就照看不了棋牌室的老人,看了这边的咖啡厅就看不到那边的餐厅。这些空间在设计时应当是非常讲究的,最好视线上都是互通的,之间的隔断都能打开,至少要留有一扇窗户让护理人员可以看过来。护理站的设计也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采取开敞式,让护理员尽可能多地看到老人活动的情况,比如既能看见餐室老人吃饭的状况,同时又能看到走廊的状况等等。护理员必须是一人兼顾许多方面的,而不是靠多派人力完成对各空间老人的照顾。如果稍微调整一下

空间布局,让几个窗户打开或者是门窗通畅,几个空间的管理一下就能由1-2个人完成,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

我认为现在的建筑设计师,对智障老人的生活方式和设施中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会设计出许多独立的小房间、比较死板的平面布局,造成工作量的增加,还会给运营管理造成很大的问题。目前,护理劳动力是很缺乏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浪费很多人力,运营起来当然很难盈利。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设施的设计使管理更加高效,达到节约服务人员数量的目的。

5.5半公共空间设计要求。半公共空间可以给老人提供相对安定、又与他人有一定交流的场所,这样的空间应该尽可能开敞设置,并且与其他空间自然过渡。可以在公共空间边上用格栅、矮柜等分隔出半公共空间,也可以利用转角处、楼梯下的小空间,甚至可以将走廊边上凸窗的窗台或庭院边上的露台做成半公共空间。在半公共空间设置一些座椅、台面,老人就可以在这样的空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叠毛巾、叠衣服、做小手工等等,让老人能够有做事的可能,同时提供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机会。

5.6居室的设计要求。在居室布置方面欧洲做的很好,会允许智障老人将原来家里的东西搬到自己的居室中,布置得好像自己的家,非常亲切。而在上海的一家投资很大,装修、家具都很高级,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福利院中,我们看到的房间却像医院的病房一样,被子、家具都是一样的,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老人就这样天天等着护理人员帮助做几个康复的动作,这样的生活肯定是对老人的身心状态不利的。对比我们在欧洲参观的感觉,一个智障老人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可他还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像家一样的环境中,内心感到平静和温暖,真是有天壤之区别。

5.7卫生间的设计要求。在卫生间的设计方面,有一次,一位日本老师就一个设施的平面和我们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卫生间对于智障老人来说,究竟是设在房间里好还是设在走廊里好?” “我们研究认为设在走廊里挺好的,把卫生间的门设计成这样就可以”。可以看到,图中两间居室共用中间的厕所,并且需要走到走廊中再进入厕所。这样做的理由首先是节省空间,因为如果每个居室都设置厕所,虽然老人进入卫生间很方便,但由于厕所面积较大,导致整个房间面积较大,空间上比较浪费。

其次,把门开在走廊的好处是避免纠纷,因为如果谁把厕所弄脏了,存在记忆障碍的智障老人又坚决不承认,很可能会因此吵闹起来。并且,如果老人在走廊里活动时特别想上厕所或洗手,这时厕所单独设置居室中的话老人就必须回到自己的房间去,而这些老人往往伴随着尿频、尿急、尿失禁症,带他回自己的房间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走到旁边的房间想要上厕所,但那是别人家的厕所,也是不能随便进的。而把厕所门开在走廊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它的性质变成了公共厕所,大家都可以使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设计中有很多问题,跟智障老人的身心特点、护理方式都有极大的关系,我们要去了解这些原因,而不是想当然地照搬过去的设计。

5.8洗手池设计要求。洗手池的设置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老人和护理者经常要用到的,洗个水果、涮个毛巾都需要用到。如果厕所的门向走廊开,洗手池在厕所里,这时在房间内需要用水就很不方便,因此在房间里也需要设置洗手池。这样早晚要帮老人洗脸、刷牙,清理一下身体水池在近处就会大大提高护理效率。

5.9户外的空间设计要求。设计智障老人使用的园林时,也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树木的种植,乔木要使树冠高于两米,灌木的种植高度不应超过五十公分。这样做主要是保持视线的畅通,让管理人员可以看见老人活动的状态,避免老人在植物后面倒下了却没人看见,造成救助不及时,同时也可以使向外眺望的老人有更好的视野。庭院应当布置尺度适宜的休憩空间,环境不能太空旷,让老人毫无私密感;也不能太过复杂,让老人容易迷失。并且,由室外通往室内的门要容易识别,如果庭院周围是一大圈玻璃门窗,老人就会不知道哪个是门,产生徘徊和迷茫,不知该如何回去。庭院的后门则应当隐蔽,不能让智障老人看见,否则老人可能就会自己走出去,是很不安全的。

 6、智障老人的管理需人性化

我在日本的时候曾经做过为智障老人服务的义工,只有这样近距离的观察才能充分了解智障老人,理解智障老人的护理方式。我仔细观察了饭菜的做法,发现每个智障老人盘子里的饭菜都是五样:汤、饭、菜,水果、肉类,但是每个菜的样子却是不同的,不同进食能力的老人饭菜的形式不同。比如一个老人能力强一点可以自己给香蕉剥皮,那就让他自己剥皮,以保持他的这种活动能力。再比如一个老人咀嚼能力比较强,他的菜就做成菜叶,如果咀嚼不了菜叶才做成菜泥。汤水也有区别,如果老人喝茶的时候会呛着,就做成像果冻一样的茶冻,这样既补充了水份又不会呛到老人。就像这样,日本的介护设施中针对每个老人制定食物方案,护理非常细腻。在这一点上中国可能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做到确实还需要一些时日。但是我们在设计上或者管理上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也希望建筑师们能了解这种情况和护理方式,以便在设计上给与支持。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