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众体育建筑?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3-07-18
“与竞技运动相比,大众体育更重视趣味性、游乐性、安全性及参与者的心理满足感。因此,多元化发展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应变策略。”
中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道正
关于大众体育设施的概念,我认为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大众体育设施场地要符合体育竞赛规则的要求,大中型和中小型场馆都要如此;建筑应是节能的,平常做到自然通风和采光,尽可能减少运营费用,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用不起的体育场馆不能称为大众的体育场馆;大众的体育设施一定是多功能的、普及型的,是集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方便而且吸引大众去使用;地理位置要适中,如果很偏远,是不符合方便大众的原则的。
与竞技运动相比,大众体育更重视趣味性、游乐性、安全性及参与者的心理满足感,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娱乐业。因此,多元化发展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应变策略。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挖掘现有场馆的潜能为大众服务。中国目前现有的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一些场馆在设计的时候只突出竞技功能,忽视了全民健身需要,没有考虑赛后多种经营问题,导致配套功能不足,对外开放经营有很多困难。还有一些场馆的经营都是由地方的事业单位或物业公司负责,不利于体育设施的专业化管理和大众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多元化发展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应变策略
其次,对于学校的场馆也应充分利用。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有60%的场馆是在校园中,但是对社会开放的却不到10%。学校在城市当中是均匀分布的,有服务半径,所以如果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话,最有利于大众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当然这需要学校有一个转变思想的过程,毕竟外来的社会人员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可能会有影响。政府也应该给学校一定的资金支持来帮助学校进行设施维护和维修,对政府来说,这比重新投资建设体育设施要省钱多了。
第三,要提倡体育公园的概念。公园离大众生活比较近,很多老百姓早晚都喜欢到公园去锻炼,哪怕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只要有一块空地就行。现在有很多新的城市公园已经开始以体育为主题,对于老的公园也可以进行适当改造,发展体育公园。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只要对城市公园进行适当改造,增设一定的体育设施,配备一些运动场地,就会发挥很大作用。
第四,应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美国是全世界体育设施普及最高的国家之一,基本做到了大众体育设施零距离进社区。而我看过的中国社区体育设施做得比较好的,是老国有企业、老矿区,比如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在一定半径范围内就有体育设施覆盖,篮球馆、游泳馆、网球馆、羽毛球馆等受大众喜爱的项目场地齐全,而且收费非常低。但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体育设施是比较匮乏的,也亟待完善。尽管发达地区的城市依靠体育彩票资金的支持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设施,但目前即便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社区里能见到的最多也就是一些室外健身器材,很少有社区里建设室内体育场馆的,更不用说欠发达地区了。
“大众体育场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其定位就是轻松的、吸引人的场所。成本可以根据定位来估算,但建筑空间怎么满足功能需求在前期策划中是很重要的内容。”
北京紫金宸室内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 汪宸亦
大众体育设施该如何延续并渗透到生活中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很多老的体育场馆,比如工体最早建的时候肯定没有商业或者其他能够满足我们现在消费需求的功能,后来除了体育比赛工体还可以举行其他活动(比如演唱会),现在局部空间还被改造成餐厅、酒店等。这正是源于大众的消费需要和市场需要,一定要有市场需求才有助于商业功能的延伸。在文化方面也可以有更多的设施,比如在设计的时候预留出休闲空间,将来改造为图书馆、展览厅等。
实际上在前期设计时就要想到在赛事结束后将市民对空间功能以及市场的需求体现出来,无论是后续的管理公司招商还是前期的规划,都应让相关方面参与进来,拓展、延伸建筑的功能。商业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维持长久运营也不能急功近利,想在短期内就完成所有的使用功能是不现实的。慢慢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或灵活变更,以综合、完整的状态存在,一段时间后场馆在市民的生活当中就会成为一个舒适的场所。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停车、道路交通组织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也需要一起考虑。体育场馆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场所,只有各方面在前期策划时就形成全局的想法,才能保证运营的有序和持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