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AI将成为实现建筑师人文理想的加速器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25-05-27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袁野
在AI时代,建筑设计师更应坚守自身的核心价值
问:在⼈⼯智能时代,作为⼀名建筑设计师,您觉得应该怎么⾯对这种技术变⾰的时代?
袁野:首先,我们应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视为设计创新的“伙伴”,而非替代者。AI的核心价值在于释放建筑师的创造力:它能帮助建筑师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如气候、地形、人群行为等),生成多方案比选,优化建筑性能(如能耗、结构、成本),甚至推动建筑师突破传统设计逻辑。但技术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建筑师需始终把握建筑设计的人文内核——对空间情感、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的思考。
在AI时代,建筑设计师更应坚守的自身的核心价值。建筑从来不是简单的空间堆砌,而是承载着人类生活的梦想与情感。在 AI 能高效帮助我们完成重复性、规律性设计任务的当下,我们将会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挖掘项目独特性,无论是历史文脉的传承,还是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都需建筑师以敏锐洞察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去精心建构和雕琢。
AI可协助完成复杂的参数化形态生成,但如何让形态与城市文脉共鸣?需要建筑师来把握;AI能模拟最优采光方案,但如何评价人在光线下的空间体验?建筑师的经验和判断还是关键。
新的时代要求建筑师要持续提升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更加关注人类行为模式与情感需求的变化,使建筑和城市成为有灵魂的栖息之所。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建筑师们需要重构设计思维,适应全新的职业定位——从“技术服务者”转型为“策略制定者”,从"乐师"转型为"交响乐指挥",从“演员”转型为“导演”,强化对技术逻辑的批判理解和创新运用,同时深耕设计哲学、地域文化与社会洞察力,让AI成为实现建筑师人文理想的加速器。
挑战和机遇并存
问:您觉得A I将带给设计单位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您觉得设计⼈才⾯对这种变化需要加强哪些能⼒?
袁野:AI 为建筑师带来的机遇是多维度的。从工作效率角度看,以往复杂的城市规划或大型建筑方案前期调研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如今借助 AI 的数据分析与图像识别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精准勾勒场地特征、人口流动趋势等关键信息,大幅缩短项目初期的资料获取、整理和分析的时间。在设计创新层面,AI 可模拟不同设计理念与风格的融合效果,为建筑师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提供有力支撑。
但挑战和机遇并存,甚至更为严峻。AI 主导的设计方案具有同质化风险,这是建筑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如过度依赖 AI 生成通用模板,会导致建筑风格趋于雷同,缺乏独特性与地域文化根基。建筑师如长期依赖AI的生成,则会渐渐丧失自主创新思考能力和意愿。这警示我们在运用 AI 时要融入深度的创意审核与文化校准环节,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和伦理上的误区。建筑师更要有清醒的职业认知——是人在掌控AI,而不是被AI掌控,真正的问题解决和人性化设计最终还是要建筑师做出决断并为之负责。
应对AI时代,现有设计人才需从传统单一设计师角色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未来建筑师应该具备"金字塔“型能力结构:底层是技术素养(掌握AI工具逻辑),中层是批判思维(技术伦理判断),顶端是人文领导力。一方面,要增强跨学科知识储备,熟悉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基础原理;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能精准判断 AI 输出内容的价值并加以优化;设计团队中如有人文学科的如心理学、社会学背景的成员将会更具有优势。
在新兴技术应用领域,我们已崭露头角
问:您觉得在未来⼈居建设中,技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国际差距是拉近了还是更⼤了?如何融⼊全球化的竞争?
袁野:AI辅助设计和智能建造技术正重塑建筑生产方式,不仅提升建造速度和建筑质量,更可以实现复杂造型与个性化设计的高效落地。智能家居系统将无缝融入生活场景,从清晨自动调节窗帘和人性化唤醒模式,到归家时的温度、照明的自动适配,智能化居住体验因技术革新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技术更为未来人居建设绘就绿色蓝图,清洁能源的推广与生态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建筑从能耗大户转型为能源自给的绿色有机体。
在这个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建筑行业与国际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新兴技术应用领域,我们早已崭露头角。例如,中国的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建造技术在某些大型基建项目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建筑光伏行业在全球也是领先的。但差距依然存在,尤其在建筑设计理念与精细化设计方面,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方面,国际顶尖建筑事务所的人性化细节把控、文化深度挖掘和技术整合能力上仍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为融入全球化竞争,一方面我们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建筑竞赛与合作项目,与全球顶尖团队同场竞技、互相学习;另一方面,需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设计人才深入研究国际前沿设计理念与技术,将其本土化改良后应用实践;更为重要的,真正的全球化竞争,不只在于技术参数的追逐,还在于能否用算法讲好本土故事。
中国建筑师应以中国文化为根基,以全球化的视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品牌,让中国建筑设计走向全世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