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造城运动的两种不同未来

网络配图

伴随着轰轰烈烈造城运动的,是国内对于新城的质疑,对于部分城市沦为“鬼城”的忧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大建新城,一方面迅速改变了一些城市的面貌,一方面亦催生了所谓“鬼城”的出现。鄂尔多斯康巴什,俨然成为新城变“鬼城”的象征。事实上,在国内,“鬼城”绝非只在一个鄂尔多斯。大造新城的城市,近年纷纷涌现,多不胜数。

在目前国内呼声比较高的“鬼城”中,多数都是新城,不过,什么样的新城将成为“鬼城”,什么样的新城,将是未来之城?如何判断一个新城未来的命运?这是一个难题。

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城市地位

命运交错,正如海波沉浮。

城市的命运与地位,一直都是动态的。所谓废墟,就是古代的名城。繁华的楼兰,显赫的殷墟,光荣的庞贝古城,如苍茫的邙山,荣耀长眠地下。而当下一些名城,不过是古代的偏角之地。天津在明朝永乐皇帝时代之前,不过是一个小渡口,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夕,也不过是一扁渔村,甚至整个美国,在1500年左右,都是一个落后于当世的化外之地。

新城大兴之风,一个隐秘的原因,是部分城市的预期,希望能够成为未来之城。城镇化战略的近年的兴起,更是加强了这个预期,希望从偏角之地,成为繁华的都市。

本次的城镇化战略规划中,中央初步划定了32个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等11个建成的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兰州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等14个正在建成的城市群,豫皖城市群、鄂豫城市群等7个潜在城市群。仔细盘点之后,基本可以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在某一个城市群中,这种模糊的机会,犹如兴奋剂一样,为那些雄心勃勃乃是野心勃勃的城市打气站台。

谁会是未来的幸运儿?一个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均需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上千年的时间。结果在未来,赌注却需要下在当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很多城市,造新城的决心之大,令人震惊,其新城的造价,往往是全市财政收入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几乎是倾全市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力。

本次造城运动中争议巨大的兰州,其耗资达千亿之巨,2012年,兰州财政收入大约为400亿,考虑到兰州每年还有其他支出,其可供安排的财力更少,如果不考虑举债,一个新城,几乎要耗尽其未来将近十年以上的可安排财力。

但是,兰州似乎也有自己的理由,兰州的赌注是,未来十年乃至更久,兰州仍然是一个位于西北的三线城市,还是跃升为中国国内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是前者,则兰州新城沦为鬼城必然无疑,如果是后者,今日的新区大跃进,在未来则将被视为富有远见。

郑州新区亦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原城市群被寄托了带动中部崛起的重任。未来时代,随着中国外贸立国战略的改变,内需立国时势所趋。一旦中国的市场转移到大陆而非海外,则郑州必成内陆市场枢纽,若美国之芝加哥,必然崛起为国内特大城市。

郑州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地位的提升,可谓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郑东新区目前虽然投入巨大,且产业和人口亦不足,但是,一旦中部崛起和中国内需立国成为现实,则十年左右,郑州即可消化郑东新区,没有产业可引进产业,没有人口也不是问题,一个国家经济重镇,必然要吸引大批人口。

被市场与权力所影响的城市

正如三中全会将中国的产业体系描绘为一种混合体系一样,其实整个中国就是一个混合体制,既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权力对于经济的干预也比较明显。

无论是我的前辈,已故的张培刚先生,还是当世炙手可热的林毅夫,无论是发展经济学,还是所谓的新结构主义,都鼓吹一种强政府,强市场的模式,这正是官方所推崇的中国模式的精髓。这种模式,与自由派所推崇的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权力与市场的交替影响,使中国的城市命运,沉浮不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大批城市因重工业而兴,当时一个是国家搞工业赶超,另外就是备战,所以在一些三线城市,内陆地区筹建了一批工业重镇,而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城市逐步衰落。曾经有一个“中国十大衰落城市”的排名,虽然有一些主观色彩,标准也不明确,但是基本反映了这种情况。其中如长春,武汉,哈尔冰等,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权力变幻的“时代弃儿”之遗憾。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新城鬼城造城运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