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警惕北京城市病演变为区域病

美丽的北京

第四,补短板,加快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把五环以内的地铁加密;另一方面要加快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国际大城市经验表明,15公里以内核心区以地铁为主,15公里到30公里以快速铁路为主,30到70公里以市郊铁路为主,一站式到达。相比较,伦敦、纽约、东京的市郊铁路都非常发达,北京市郊铁路只有107公里,要加快市郊铁路建设,把短板补起来。

第五,跳出北京,大尺度谋划,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同时,建立一个具体的推进机制,最好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推进这个区域的发展。

二是将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比如探索“首都财政”,将北京从繁重的经济发展压力当中解脱出来,专职做好首都服务。

三是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引导基金,对于一些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以市场化机制引导产业和功能向周边疏解。

北京产业如何外迁

当前,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行政命令让企业和事业单位搬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代价和成本,甚至后果。比如,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时,一大批工业企业把总部和制造环节全部搬到郊区或者外地。实践证明,这批搬迁以失败而告终,曾经非常辉煌的北京工业品牌基本都消亡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依附于一个企业或机构,企业搬迁,人才必须跟着企业走。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搬迁到外地,可能会导致很多高端人才的流失,企业也随之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最后导致消亡。迄今为止,北京工业企业搬迁成功的经验只有首钢。首钢搬迁采取的方法是,总部留下来,人才留下来,创新能力留下来,上百年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留下来,通过技术升级,把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放到曹妃甸,少数核心工人跟着过去,主要依靠本地劳动力。可以说,首钢成功了,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规模扩张,进入世界500强。

今天同样如此。如果强行命令一些企业总部、大学、医院搬迁过去,员工上下班就需要耗费2-3个小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其结果只能是一流大学变三流,一流医院变三流。所以,先要创造条件,让周边区域具备了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再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这个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就是基础设施条件,要加快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另一方面是软条件,就是制度环境,要破除高考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瓶颈,只有这些公共服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对河北的建议

河北现在热情很高,各个县市热情也很高,都提出要积极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但是,要理性思考,整体谋划、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第一,河北要对承接首都城市功能疏解进行整体谋划,有重点的推进。河北对接北京,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县都要对接北京,要有重点的推进,条件具备的先对接,比如廊坊、固安、涿州,这几个县市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对各类主体的吸引力较强,应该加快建设新一代的卫星城,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对接,为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做好准备。

第二,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要进行差异化定位。要根据各城市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差异化思路,明确各城市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不要形成恶性竞争。

第三,要严格控制要素价格的飞涨。现在炒概念很严重,先炒股后炒房,股价很高,房价也很高,很不利于区域的发展。

根据国外卫星城建设经验,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与中心城市之间能够通过城际铁路实现快速联系,通勤时间在1小时以内;二是区域间一定要有要素价格差,土地、房价和租金等要素价格要比中心城低,这样才有吸引力;三是生态环境优越,往往是在一些低密度、绿化率很高的区域规划建设。

目前,北京与周边的合作的形势很严峻,一是没有城际铁路;二是整体生态环境都在弱化,周边的城市的雾霾并不比北京弱;三是周边城市的房价价格都炒起来,失去了对中心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要素价格上涨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对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有可能将“城市病”转变为“区域病”。

总之,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两个突破、一个进展”。“两个突破”,一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上要有重大突破,二是要在利益协调机制上有重大突破;“一个进展”就是要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上有实质性进展,这样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真正创造了条件。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城市病区域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