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当代地域建筑中“乡土建筑重构”的思辨

网络配图

文化中的“寻根意识”是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原动力和充分体现,是一批建筑师带着强烈“乡愁感”的执著和为之奋斗的信念。乡土建筑的创作以对地域、文化和人的尊敬为首要创作依据和源泉,它与其他创作流派的区别就在于它对地域文化的依赖和重视,对本地域、本民族之“根”的寻求和认同。在创作过程中,只有以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纵轴,以建筑的时代性作为文化横轴,才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乡土建筑作品。

传统建造语汇之当代重构

传统建造语汇之当代重构是指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运用传统乡土建筑的形式类型、建造体系,结合现代建筑手法、材料及技术,以取得在外观形态上与乡土建筑相似或相近的视觉效果,同时获得传统乡土建筑的认同感。对传统建造语汇的重构并不是单纯模仿传统的乡土建筑,而是以传统乡土建筑的形式类型为原型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方法,其重点不是对传统乡土建筑的模仿再造而是创新。它是在非物质化的、强调逻辑关系层面上的重组,更注重一种新精神与旧传统之间秩序的打破与传承。

案例一:丽江淼庐私人会所

淼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师对传统建造的玩味和重构。李晓东将建造作为设计的切入点,与丽江发生关联,与当地形成一种“生长式”的结合。因为建造本身就是地域性最本质的体现,是形式、风格所无法实现的。基于对丽江传统建造语汇的重构思想,李晓东运用当地传统建造体系,使用木、沉积岩、卵石等当地常用材料,融合现代创作手法和工艺技术,使建筑跃于平野,实现“新”与“旧”的共生。其设计不拘泥于纳西四合院的传统原型,而是将大面积的玻璃、钢柱与均匀如纱的木百叶等现代材料表达融入传统的纳西四合院建造体系之中;其木柱与地面的交接处、木梁之间的搭接处均采用了钢节点;木百叶饰面和水院的构造中,很多细节都传达出精准的时代感,与岩石院墙、石子地面的手工质感相比,为空间增添了适度的张力。

建筑师细腻而不乏创意地将传统建造体系与当代结构技术、材料工艺并置与重构,实现了“新”与“旧”的共生。由于建筑师倾注了他对环境、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传统建造语汇之重构的把握,因而找到了对话的切入点:以人工收自然之气,为山水做注解。

地域特定问题之当代重构

地域特定问题是指特定地区、场所历经时代的更迭与变迁,所显现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矛盾与冲突,例如特定地区自然生态的改变、社会问题的转换等。而地域特定问题之当代重构是指建筑师通过对该区域特定问题的理解与剖析,将当代建筑的重构方法作为解决其特定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共生。

案例二: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设计

2008年汶川地震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拐点,蜿蜒平顺的龙门山脉在瞬间断裂坍塌。对人而言,是生命的流逝;对建筑而言,则是记忆的毁灭。灾后重建设计对建筑师而言,就成为一个勉励弥补、重拾集体回忆的过程。刘家琨有句话简练而深刻:“地震把社会撕开了一个口子。”因而,如何回应“毁灭后的重生”这一顽强的生命主题便成为该地区所面临的特定问题。

华黎与TAO·迹建筑事务所在孝泉镇民族小学的设计中,摒弃了重大事件的纪念性与宏大叙事,将空间和建造作为设计的主角,谨慎地延续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和历史记忆。华黎及其团队将校园理解为一个老师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微缩社会,因而营造了台阶、广场、街巷、庭院等类似城市空间的场所。一方面,丰富多变的场所为小学生们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趣味空间;另一方面,这些空间在形态和尺度上都与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有效地延续了城市生活的共同记忆。孝泉镇民族小学的空间设计避免了以管理便利为核心的传统格局,从儿童的个性视角出发,将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特征作为划分普通教室区、多功能教室区以及室外活动场地的原则,这样一来,便为小学生们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趣而多样的空间。我想,这就是以当代重构的方式对孝泉镇特定问题的解答吧。

乡土文化意境之当代重构

乡土文化的表达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是用建筑的实体传达抽象的文化诉求,如同国画写意,追求神似。乡土文化意境之当代重构不拘泥于保持其文化的原味,而是追求本土文化语意与当代文化的相集共生。它并非简单地运用传统乡土建筑的构件与元素进行仿古、复古,而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案例三: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位于云南腾冲县界头乡新庄村,云雾缭绕的高黎贡山绵延于场地的北、东两个方向,成为其独有的背景画。而手工造纸博物馆的建立,为当地传统的造纸文化开启了一扇展示的窗口。在如此弥漫着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的地区,怎样才能在建筑中体现当地手工造纸的乡土文化?设计者华黎认为,建筑对传统造纸文化的表达,就如同对手工造纸的保护一般,要扎根于当地土壤。因此,他对手工造纸博物馆文化价值的定义并未框限于维持现状,而是通过当代文化的重构,促发其新的生命力。

博物馆是由几个大小不同的体量高低错落组成的建筑聚落,整体呈U型,如同一个浓缩的村庄。其室内外空间、人工与自然景色之间也形成了不断交叉转换的观展体验。建筑的每个体量都不规则且略有角度变化,整体上形成一种微妙自然的转折,这源于场地自身的不规则以及村落自然生长的形式特征。由于每一户人家都能向来访者展示造纸工艺,从整体来看,博物馆与整个村落构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造纸文化展示区域,而博物馆仅是该地区村庄体验的一个缩影。

乡土建筑创作这一议题,作为我国探索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建筑创作的一个子议题已有不少年头了。虽然中间有各种理论及实践,但仍无一个较为完整的、公认的解答,这也许是建筑学专业的局限所致。同时,当代建筑理论已将乡土建筑本身自有的概念模糊化了,按照准确的说法,乡土建筑应当是那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而此处应是“新乡土建筑”,其应属于地域建筑的一部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重构是诸多乡土建筑创作手法中的一种,同时它更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是乡土建筑创作中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统一载体。作为建筑师,也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或前人的创作模式,这也可以看成是建筑师设计思维的重构过程吧。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地域建筑乡土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