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澍:建筑里的乡愁

有些悉心布置的半室外的小院子和天台,可以充当教学场所……”总之,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漫游系统,静待发现的眼睛。

校区建造过程中,王澍从华东地区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旧砖弃瓦,运用民间泥瓦匠人的原生态工艺,打造出朴素的砖墙、石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的“本能的智慧”。

“但建筑不是工科加美学,再加一点艺术感那么简单。我想告诉学生,美是有标准的。比如我们背后的这堵墙,就用了与法国生土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新技术,工匠经过国际化标准化培训,但它的夯筑过程其实比传统更传统。”王澍伸手一指,大家齐齐回头,“施工人员还对纯土的使用比例进行了严格测算,所以你们看到的墙面才会呈现出一种和谐和不单调的颜色过渡——这时,艺术素养就赶来帮忙了。”

有人说,这样的校园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活脱脱是一个“乌托邦”。“但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个‘乌托邦’竟然实现了。”王澍笑着说,“在一个怎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并最终将影响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我希望学生能把这种建造‘乌托邦’的思想、技能、意识带到设计实践中去,这就是现在最缺的理想主义。”

现在的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依然保持了学生时代的“另类”。在他的带领下,每位进入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的新生,要从锯木、挖土、做小板凳甚至砌墙学起,象山校区15号楼的天井里有一堵矩形的墙,每年上一波学生砌完,再由下一波学生推倒重砌。正如作曲家须对器乐音色和演奏技巧娴熟掌握后方能谱出名曲,能够对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信手拈来,是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基础。少了这两方面的知识,再好的创意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大打折扣。

关于建筑教育,王澍还有很多“梦想”。比如,他希望浙江几千个乡村都能活跃着美院学生的身影,这样的“新上山下乡”,也是一种“具体”,并关系到中国本土建筑的未来;他甚至希望把建筑学院拆成许多家小学院,分散在田间地头、城乡角落——让文化的培养像草一样,伴随社会变化过程,自下而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发芽。

建筑师全程参与并见证建筑的诞生,也是藏起来的人,人们往往更容易对其作品留下印象:层高、颜色、屋顶的形状、楼宇间的层次,等等。如今在脑海中收集对“王澍制造”的记忆,难免有恍然大悟之感,那的确是他,那也必然是他。比如,自然古朴的田园气息,很多地方也有,但世界上可能再找不到第二座像象山这样的“园子”,能同时集合着这么既传统又现代、既和谐有趣又构造迥异的建筑,有的像古代山水画中的山峰一样连绵起伏,有的又仿佛突然从水里生长出来。

49岁的王澍获得有“终身成就奖”意味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有人认为早了点,王澍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快。“不过,我确实做得挺好啊。”他说,或许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中国,给了建筑师“提早”获奖的可能性。

很快,更多奖项来敲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他为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颁奖词是,“在一个世纪的老建筑可以在短短几天内消失的时代,王澍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建筑没有抛弃它的过去。”

渐渐地,王澍发现,质疑的声音少了,想找他的人多了。而他只能有选择性地配合,把原来一年一个新项目增加至两个,“这已是极限。”至于无法多产的原因,他举了弗洛伊德一生只为寥寥几位病人诊疗的例子:“每一位病人在他看来都是如此重要,都是不容轻易对待的‘个人’。”对王澍而言,每一座房子,同样如此。

面对来自世界的赞美,这位中国本土建筑师有些感慨:“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通过作品和设计,他想向世人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高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有越来越多人看懂了、认可了。”

而我们,谨代表山水自然和那些有灵魂的残砖碎瓦,感谢王澍丰富了地球的诗意,也希望,面对眼前的千城一面、拆无可拆,除了无力和无奈,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相信,终有一天。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