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董功:住宅,体现你向往的生活模式

直向建筑合伙人 董功

建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

Q:可以谈一下您认识建筑的过程吗?

董功:我1989年上大学,清华建筑系对当时学生很有吸引力。建筑专业里面的“艺术”成分是这个专业吸引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到一些真正的建筑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专业上的训练和一些实践,慢慢开始意识到建筑实际上包涵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而不是“艺术”两个字可以完全解释的。它最终环节的使用者不是你自己,所以你设计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它的实现程序,也不是建筑师说了算,但建筑师可以用专业的态度去引导别人,去说服别人。这个过程中做决定的环节非常多,而且也是建筑师不能完全控制的一个状态,建筑难就难在这,但其实也有意思在这。建筑师需要保持一个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的状态,否则建筑也不会最终按设计的意愿实现。

从学校阶段开始意识到建筑过程的复杂性,到真正进入了工作阶段,从美国到中国,然后是现在自己的公司,我越来越觉得中国的建筑行业和我们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现实有一些非常深的关联,包括城市化的大氛围,在中国从事建筑确实有很多令人激动的吸引力。

Q:回顾您在清华的学习,当时对您影响最大的建筑思潮是什么?

董功:因为那个时候的信息相对的闭塞,加上国内的教育状态跟世界上的一些趋势有时间的差距,只能偶尔从一两本书籍和杂志上看到国外的一些建筑理念和动向。那时候,我记得印象比较深的几个人,先从Richard Meier开始,然后是安藤忠雄,之后是路易•康。一开始吸引我的还是那些照片,随着你读了一些他们的理论,包括他们说的话做过的事情,慢慢对这些人印象非常深刻。我倒不觉得我现在追求他们做过的建筑的具体风格,而是一种对建筑的理解和执着,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在国外那段时间也曾经去实地看过他们的房子。你进入到房子里面和若干年前在书本上看照片又不一样。

Q:可以谈谈您在美国的学习情况吗?

董功:我1994年本科毕业,有两年留校,帮老师做一些实际工程,也从事一些教学辅助工作,另外三年我读研究生,在清华待了十年之后,1999年从清华去美国伊利诺大学。当时是想得简单,就是想出去看看。确实出去后的感受也不一样,要面对完全不一样的语言和文化,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再从学校到工作,这段时间对我影响也很大。在国外,我的研究生论文写的是自然光和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当时我的导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他本人对自然光和空间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们在前面半年有一段资料收集、研究,考察等铺垫工作之后,后半年在芝加哥选了一个场地,在这上面做了一个建筑来实现前面分析研究得出的这些经验和知识。那时积累的一些心得和想法,一直影响到我现在的设计。

“我从芝加哥搬到纽约去,就是为了接触到对设计有更高要求的事务所。”

Q:谈谈您在美国实践的情况。

董功:我从伊利诺大学毕业,一开始去的是Solomon Cordwell &Buenz。它是芝加哥当地的一个企业性的事务所,特点是以它高效的运转系统保证一个平均的设计质量,属于SOM、KPF这一类。这两年半的时间对我来说,让我切身体会到美国职业运作里的一些规矩和一些系统运转的道理及原因。但在这两年中,时间越靠后我心里就越不踏实。之后,2004年我从芝加哥搬到纽约去,就是为了接触到对设计有更高要求的事务所。我在Richard Meier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我现在还能很清楚的回忆起那头几个月的感觉,非常不一样。虽然在设计理念上Richard Meier已经不是1980年代领导潮流的巅峰状态了,但毕竟具备了世界一流事务所的管理,包括内部设计师的敬业状态,严格的制图管理以及对建筑师的训练等。

从Richard Meier到Steven holl,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RichardMeier的事务所和Steven holl纽约的事务所地理位置非常近,我和清华校友李虎,有一天中午约在一起吃饭,就在这两个事务所中间的一个小饭馆。他和我说Steven holl当时在中国做的一个linked hybrid 项目(当代MOMA)。我一直对回国抱着比较坚定的态度,却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到Steven holl事务所之前,我也跟Richard Meier聊过,问他是不是对中国感兴趣,如果想做中国的项目,我可以在这些项目上起到些作用。但是当时Richard Meier和我说:“我年纪大了,不想去旅行。”后来李虎慢慢跟我介绍,包括带我去看当代MOMA的模型和设计进展,这些都很吸引我。我考虑再三,决定转到Stevenholl。有意思的是我刚离开Richard Meier,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听说他接了一个中国项目。

Q:您当时对这2个项目的体会是什么?

董功:Steven holl事务所的职业经历对我有很大影响。一个方面是在设计理念上,另外一方面,当个人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你有能力去团队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你就可以看到这个项目里很核心的一些东西。那个时间段经历的工作方式,甚至具体到公司内部的协调方式、制定项目计划的方式,我现在都还在延用。我当时对这两个项目比较突出的感受是,理念的超前性,跟中国目前整个行业及社会的状态有很大差距。我们提倡建筑不是一种封闭和自我的状态,这种理念在工作中带来了很多实际问题,从对城市的理解、处理建筑和城市之间开放性的关系、施工方能够承受的技术难度等方面,包括甲方的接受能力,都与国内的状况有很大的距离。我和真正参与做这件事的人,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因为这种差距带来的工作上的挑战。最后这两个项目落成,回想这段经历虽然艰苦,但是值得的。

“建立一个平台,让自己干自己比较喜欢干的事儿,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表达的机会。”“通过你的作品去积极地影响周围人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住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