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岭:让绿色建筑从“示范”走向“市场”
来源:南方日报投稿 2014-03-05
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孙峻岭
人们眼中的孙峻岭,头顶着“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董会董事”、主持的工程两度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光环。人们不知道,从年少筑梦到海外求学,从各国工程项目的核心设计到回国创业,每一步的背后,都有道不尽的艰辛。他说:“绿色建设呼吁了十年,刚听到一点浪涛的声音。”
尽管道途艰难,但坚持“为祖国的需要而创新”的孙峻岭,对国内基础建设行业的未来,依然满怀希望。漫漫艰途,他且战且行,且行且歌。
落户天河
在天河路与体育东路的交汇处,矗立着一栋造型新颖的大楼,通透的节能玻璃幕墙和独特的线条造型,似乎暗示着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藏龙卧虎之地。这里是广晟大厦,瀚阳国际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瀚阳国际公司,成立于2005年,为国内与国际客户提供优质的工程设计与技术咨询、先进的工程管理及全球尖端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等服务,是国内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瀚阳国际下设了三家公司:瀚阳工程咨询公司、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瀚阳工程管理公司。而孙峻岭博士,正是瀚阳国际的创始人和执行总裁。
尽管每周工作时间加起来达到60—80小时,但推门而来的孙峻岭,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来到广州七八年,他显然对这里的环境十分适应。
拉开窗帘,冬日的阳光洒满办公室。22层的高层位置,加上恰到好处的圆弧位,可以180度地将整个天河商圈尽收眼底。广阔的视野,高端的定位,与瀚阳国际的文化不谋而合。
为什么选择广州?孙峻岭说,打开地图研究之后,广州几乎是当时的唯一选择——“北京水少,没有桥;重庆有资源有市场,但在那里会对老公司造成冲击,不合道义;剩下的选择,也只有广州了。广州水系发达,市场需求大,而且广东人开放、包容、务实,这里的基础建设市场相对比较开放。”
为什么选中天河?“天河是广州的新兴区,朝气蓬勃,跟我们公司的文化接近,生活也很方便。”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筑梦之旅
孩提时代的孙峻岭,一度十分顽皮。直到高一下半年,第二学期,他下定决心考大学。1979年高考前,他的物理成绩已从高一时的倒数第一,转变成全校第一。“填报学校和志愿时,我去征求物理老师史彭三的建议。我因为想做铁道工作,就想报考这方面最好的唐山铁道学院,那时候唐院已改名为西南交大,迁到了四川峨眉。”而西南交大的桥梁专业是最厉害的,曾走出了茅以升、林同棪这样享誉国际的工程专家。
就这样,孙峻岭选择了西南交大的桥梁专业。“我记忆中的西南交大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校,堪称东方康奈尔。我去了之后也受到老前辈们的余风影响。”毕业后,正赶上第一年硕博招考,孙峻岭报考了铁道科学院的硕博连读,师从程庆国院长。“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恩师,一带就带了我五年。”
勤奋刻苦的孙峻岭,1988年还收到了美国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全额奖学金。“但当时加州大学对所有其他国家研究生的学分、学历都不认,这就意味着我要从硕士开始重读。当时我还有些想法,后来回头再看,觉得重读是幸运的。”
仅用4年半,孙峻岭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在加州大学平均需要6年才能获得的博士毕业证书。1993年,导师塞泊院士,给了博士毕业的孙峻岭两个选择,留校任教或是去工业界。孙峻岭毅然选择了后者。
“这既是源于我内心的热爱,也是因为历任导师对我的影响。”无论是国内的程庆国先生、茅以升先生,还是美国导师塞泊院士,都是在工业界实践多年才回归院校。“我肯定不会拒绝大学,但我不会先到大学,而是先到工程界,而且我也更爱工程界。”
之后的几年,孙峻岭设计和参与建设的桥梁遍及北美、南美、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包括加拿大联邦大桥等知名建筑,其中很多都成为了当地特大地标性建筑。在担任加拿大联邦大桥主桥下部结构设计负责人、大桥抗船撞击设计负责人期间,孙峻岭打破常规,采用超大预制块技术,被誉为“现代桥梁工程巅峰之作”。这是人类建桥的工程史上的革命性创新。这座建成于1996年、连接爱德华王子岛与新不伦瑞克省的跨海公路大桥,“至今仍在为世界桥梁界学习研究”。孙峻岭的语气,带着艺术家对笔下杰作似的满意以及对社会所赋予机遇的感激。
游子归来
辗转世界各地的孙峻岭,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在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上,我实现了一个梦想,就是把中国重钢出口到美国。当时对重钢,不仅美国人不认同,中国人也不认同。1998年开始,我花了两到三年来用实验证明,中国的钢不是豆腐,跟美国的钢一样坚硬。”正是这份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不服输的个性,使得他在历经波折之后,终于说服了来华考察的美国人。
“2000年,我专门跟所在的林同棪国际公司提交了一份《林同棪国际·中国计划》。他们也认可我的想法,但没执行。”2002年下半年,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第一次允许外商来招投标,那时候的孙峻岭已是长江大桥桥梁实业部的主任工程师。2002年12月14日下午,接到总裁电话通知的他回到美国的办公室,桌上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的建设草图,召唤起了他炽热的游子之心,“整个人都热血沸腾了”。
2003年1月2日,孙峻岭赶回中国,来到重庆。“为了能中标,连续工作了6天准备方案汇报材料,只睡了10个小时。”经过科学缜密的工作,孙峻岭团队的方案一举中标。他经过综合考察,突破了重重技术难题。在设计上,菜园坝大桥首次采用板桁组合技术及“大节段技术”,使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能充分在一个钢梁上最高效益实现。童年时代的“铁路情结”,终于牵引着孙峻岭,使梦想在祖国的大桥上实现了落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