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2014第五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研讨会现场实录

王戈:

王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我从第一届就担任了活动的评审,从我参加十大丑陋建筑评选这几年来讲,我就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关于建筑美丑的标准的问题,中国有句俗话: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意思就是说专家选出的丑陋建筑老百姓可能不会选,这个评选就会变成一个吵架形式的活动。

当听到布总提到的建筑审美是把形式内容趋于一个统计,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找到了。我觉得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可以在第五届转化一下,我建议把前四届像美剧一样分成第一季,到第五届成了第二季,第二季是什么?因为以前畅言网评这个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实际是评奖,评奖的好处是能吸引话题增加影响力,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评选上的建筑师就会变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这个评选活动前四届的影响力是否很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也许没有标准固定的答案。

我感觉将来建筑要走进大众,有巨大的影响力可能不会是一个标准答案,将来不存在评奖问题,而是人们真正能感觉的人和建筑的关系,建筑圈虽然看似很大众,其实很专业,这是一个很专家的圈子,全国著名专家只有建筑师自己了解,普通老百姓不了解,我想我们这个畅言网的评选活动,能否从一个形式变成内容,对建筑进行深入评价的过程,而不是去归纳丑的类型。我对这次活动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通过评价和认知,让活动的影响力大于你的话题感。

第二个想法就是:现在的专家、决策者还是开发商都无所进也无所惧,怎么让他有所进有所惧,可能是真正让建筑进入大众的关键。比如万达,报道的全是正面的东西,但是他做决策的时候不会考虑到老百姓,也许当老百姓知道以后已经是木已成舟,至于谁是决策者谁是帮凶没有人知道,所以这样的决策者下次还会出来做决定,我觉得有所进和有所惧非常非常重要,老一辈的专家有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这波没什么观点,有时候给钱就能评奖,所以没有老专家的评选我都不会参加,老专家一般都会认真对待,有自己的尊严,而我们现在这些人是没有的,我们建筑师在消耗时间,这个建筑环境对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毒害,以后出来也不会走正道,这是最大问题。首先要透明,要有所进有所惧,老专家说出话要敢于给大众看,应该给大众看,将来这些没水平的人就少当评委,真正有资格的当评委的人才能到这个岗位上来,决策我们项目的方向。

为什么很多明星建筑变成丑陋建筑,这都是受关注,所以我们很多重要建筑如果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建筑,做到有所进有所惧就很重要的。

互联网开始打破了这种垄断。畅言网这个网站可能很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做得非常好的他让信息传达,如果信息部能让真正有水平,负责的专家来评选重大的项目,我们很多建筑都很会漂亮。

第三个我想谈谈设计面,设计面涉及到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决策者,一个是普通大众,丑陋评选里面最受伤害的是建筑师。

其实我是建议因为顾老师刚刚也说了学会和协会的区别,学会是民间组织、协会是官方组织,能不能我们将来有些建筑他的设计者是能够公示的,建筑师是谁、甲方是谁、我们建设部省长贾全冠这个设计我也排第一啊、这以前我也出过主意,大家在决策谁是排第一, 但是呢?整个房子一出来大家都说这个建筑和自己没有关系,能够把甲方、建筑师的名单公布出来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可能这个建筑师一辈子就做了一个建筑的建筑工程师,我希望这些有一个公示的可能。对于决策者来说其实决策者我自己也做建筑这么多年感觉角色有很大的转变,首先在开发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建筑师加入,确实比以前强太多了,但即便是这样我们的决策体系也不能改,我仍然觉得现在很多项目的最后能拍板的他的形态体系没有改,他在后面操作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在决策者这个人群里面他的成分在变,就说他的学历改变了,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但是在会议上他仍然采用了不是建筑师思维来考虑问题,所以我们的丑陋建筑结果还是这样,并不是说一个建筑它的建筑师是博士毕业它就会更好。因为我们只有把决策者公布出来,才有可能规避这个问题下次在行业里面大家知道那个建筑是你决策的。另外一个对于相对没有经验的决策者,可以从历史建筑中的问题找到他的需要参考的地方,比如说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时没有经验那我这次应该怎么做。我经常在政府开一些评审会有的就很专业,有的从头到尾就这么决定了建筑师没有决定权。我也做过一些政府建筑有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呢?哪里的规定呢?但是这些东西你根本决定不了所以让这些决定者有所依据也许对他们有好处。例外呢就是大众点评大众这边其实是没有什么申诉的渠道的,大家对自己经常走过的街道、经常去的建筑、哪怕自己天天呆的办公楼碰到的问题和谁说啊没地方去说,所以这个问题也不会被暴露。如果我们针对建成的建筑随机挑选人群网上进行评选这样的一个平台,一查某某项目在若干年后恶评如潮,那你的建筑的基本功底就很糟了,不管形式怎么样。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对使用者传递信息的平台。

对此,我觉得畅言网未来可不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建筑有它的名字、建筑师的名字、甲方和决策者的名字,老百姓可以来发表自己的建议。现在好多人都网购,我在网购的时候一般是先看是什么牌子的、打开之后我再看里面的评价,如果有4、5个差评那么这个东西有点不靠谱,如果有很多好评那就要看具体好评在哪里,这些对我都很有帮助。所以就建筑来说,我们前面的评价对后来建筑师是非常有益的。

杨昌鸣:

杨昌鸣,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我觉得有必要把咱们的基础建设改一下,以前是笼统的建筑,有一些喊冤的,可能有一方面做的很好,另一方面不是很擅长,最不能容忍的是粗制滥造。丑陋建筑评出来之后要通过持续的正方和反方辩论,通过各种回合、持续发酵在互相的交流当中就会将一些主题深入了,像“秋裤楼”这样的项目,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观点不同,通过辩论也许会对理论上很有帮助。最近有作家发布了一本书叫做《建筑评论》,我觉得这样就非常好,有人在关注这一块。咱们国家主流媒体关注的太少了,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定期的有一些评论至少他会引导大众评论,有很多建筑师是主动迎合也有一些建筑师是被动迁就。

还有就是我们建筑师本身像刚刚布总讲的有些认识还需要加强的,这和学校教育还是有关系的。我会问学生哪些是丑的建筑哪些建筑是美的,丑的丑在哪里,美的就五花八门了。各种项目不一样,我们学校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包括我们会让学生去分析大栅栏这些建筑,里面有没有采用传统的古典美,还有哪些建筑颠覆了,多数被大家所接受的建筑都遵循了古典美,没有说完全独往独来的建筑。如果我们在教育上多下些功夫,还有主流媒体来引导之后,我们的大众口味改变,再有我们建筑师的坚持,可能会有一些改变,那样丑陋建筑也会越来越少。

车飞:

车飞,超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我前几届也参加了丑陋建筑的评选工作,我觉得连续也是非常好的事情。之前也讨论过一些想法,如何去评判这件事情呢?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建筑的现象而不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评审或评判,如果单独从建筑设计来讲这可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现在通过网络、大众包括这个主题丑陋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建筑现象是中国建筑的丑陋现象,如果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中国丑陋建筑批判的一个行为。我觉得今天的会议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是如何批判,第二是批判的方法,第三是批判的是什么东西。第一,谁来批判?专家、大众,除此之外是不是还要有批判的我们要思考清楚。第二,如何来获得批判的反馈?因为参加好几届评选了,按照布总的想法,丑陋项目越批越多,那我们活动的效率在哪里,为什么要做?与此相关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批判,我们在座的都是专家,我们参与这个事情,不是简单的参与一下,我们就是要建设性的批判。我们要通过批判能够有积极的中国建筑文化,这一点至少值得我们去推广。

畅言网做的这个活动越来越有影响,我觉建立评论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横向、纵向的比较,类似题材、内容的比较。第二种是我们建筑师采用的比较专业的一种是将各专业分析的比较清楚的。第三种是体验、经验的比较。第四种是抽象的、多文化的比较,宏观的、微观的、各行各业的人来进行批评。这四种就是现在比较普遍的比较方法。最后一点就是评论的是什么?分两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城市现象,另外一种是个案现象来理解。如果是城市现象那么我们就需要把它还原到城市龙脉关系、城市环境、城市建造过程上去分析;如果是个案呢,我们相对独立的单体对他进行分析或批评,这个应该就是今天我们批评的一个特点。我们确定中国丑陋建筑他的现象、渊源是什么?前面的老师总结的非常好,一是非理性建筑,二是模仿建筑,三是劣质的建筑。这三种建筑是我们在城市中比较常见的丑陋建筑类型。我们看到的是三种现象背后反映不同因素,一是单纯从建筑学来看,很多建筑师把非理性不认为是缺点,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个性的层面;二是模仿的建筑你可以拙劣的模仿瓶子、杯子,也可以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三是快速的建造不等同于劣质。丑陋建筑的原因是它作为一个现象呈现的建筑结果,原因就是我们需要去批判的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多好的建筑,可以上升到一定高度的到最后演变成丑陋建筑,可以转变好的建筑而它没有这么去做,这个过程是我们应该去反思和批判的,通过我们这样的活动需要建设性的去发展中国建筑文化。

布正伟:

我发言的第二部分,从实处谈谈自己在主持设计中的一些做法。下面,我想引用自己为《建筑评论》刊物写的《后现代中国如何让建筑承载文化不离谱?》一文中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讲的中心意思就是,在有智慧的设计周旋中杜绝丑类建筑创意的表达。

面对后现代大文化设计环境,要有两手准备:把握机遇,实现确有先进理念和优秀创意的方案;有麻烦纠缠,则以设计意图不离谱为底线,确保作品不失品格……

处于改革开放和后现代大文化环境气场中的建筑师们,要想应对“建筑的麻烦” 和“麻烦的建筑” 的挑战,就得走出个人理想主义的“象牙之塔”。实际上,设计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也会让我们想到这样一点:在设计中,如果一遇到来自瞎指挥或插横杠的馊主意、歪点子,就抵触,就懒得“侍候”的话,那很可能就失去了一次堵塞“不靠谱设计”的重要机会。为什么我们不主动去占领设计阵地,反而要后退呢?!让社会上尽量少出现一些“蹩脚建筑”或“丑陋建筑”不好吗?!

这样一种很现实的建筑实践的价值取向判断,让我也再好不过地体察到了,对于社会大生产形态的建筑来说,自己理想中的建筑“自在生成” 状态,其实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中的相对状态”。如果说,整个设计进程比较顺利,真正赶上了能出彩儿的理想状态,从而取得了“良好”以上的设计成果的话,固然是我们都巴不得想要的;但是,真要是难以脱身的麻烦找上门来,遇到了不靠谱、不着调的那些设计想法时该怎么办?自然,这首先就得要疏通,而疏通不成呢,那也不宜僵死在我们原有的设计想法上。具体点说,为了确保不失建筑应有的品格,伺机作出必要的相应调整,甚至抹掉一些可以割爱的“个性化设计楞角”也未尝不可。这种“退一步,保全局” 的做法,就是要以上面说的建筑核心元理论为立足点,寻找到当事各方设计希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这样麻烦的设计周旋中所得到的答案,虽然不能完全达到我们心目中理想设计的份儿上,但相对于那些不靠普、不着调的结果而言,不恰恰也是对建筑“自在生成” 状态的另一种诠释么?!要知道,让建筑承载文化不离谱,正是确保建筑具有“自在品格”起码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的条件)——这样一种平实的设计眼光和设计心气儿,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在生成” 建筑理论在应对麻烦的设计实践方面,所同样具有的现实意义和进取价值。

所以啊,即使是出于高度信任而直接委托自己主持的设计任务,我也会在进入角色之后,做好上面说的“相对顺利时”与“遇到麻烦时”的两手准备。当然,要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那还得靠“有智慧的周旋”。我把自己在主持设计中管用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简要地归纳为七点:

1.在设计前期的收资、调研中,尽可能多了解投资方、建设方、审定方最关心设计中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对设计创意又各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可以预见设计中将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做好充分应对的必要准备。

2.对建设方或投资方自己拿出来的设计方案,或者他们喜欢的设计案例,即使认为无一是处,也要冷静对待,悉心分析:不要光看图面入不入眼,要看这些图面中究竟隐蔽着他们的一些什么想法,即使有一点点是好的,或者是可以包容的,我们都应视为设计综合考量中的参照线索,以增加“设计兼容”的养分。

3.当审定方最有话语权的决策人提出异议时,可以在换位思考中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而对不能回避的“不靠谱”的意图,则在掌控有数的前提下,不妨做出很明显不靠谱的方案效果图来说明不可行的道理所在。

4.对于一些“顺杆爬”之类的歪点子,或者容易造成误导,会带来更大麻烦的参考方案,要毫不犹豫地“ 掐死在摇篮中”。

5.在探索“特色”“标志性”之类的方案设计时,运用隐喻或象征设计手法所提炼的“形象要素”,不仅要同建筑部件或构件相融合,而且应与建筑空间形态的构成相协调,决不做“削足适履”或“生拉硬扯”的蠢事。

6.在设计沟通或审查中,确实难以回避富有文化意味的典型性具体形象时,应拓展视野,转向建筑或建筑群体的外部环境设计,乃至室内环境设计。这样,借助于“置景、雕塑、绘画、陈设”等特殊表现手段,往往可以取得以虚代实、以一当十、机巧而又和谐的整体设计效果。

7.设计沟通或设计周旋等都只是手段,唯有设计把控“不离谱、上正道、赢共识”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取向和价值判断的表达中,应充分掌握正反两面的典型建筑实例(包括媒体上已宣示的全国丑陋建筑),以便作为随机应对时的有力佐证。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现场实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