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新乡土建筑设计

李琳:

你对现在的农村结构有研究吗?我很想了解。我觉得你说的很对,因为中央电视台现在有一个节目叫《百川行》,最近有八期一直在介绍中国古村落,而且这些古村落也不是旅游点,就是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比较好。上期介绍的是福建的一个村落,出了四个院士,他们村落最主要的文化核心内容就是再穷也得教育,再穷也得学知识,所以用这个理念保留了整个村落的形态,包括原来的学校、学校里名人的碑、哪家孩子外出读书时挂的匾等等。 

李文:

我刚刚从贵州安顺的一个旅发大会回来,我来说一下我的心得。因为我也是在做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实施运营这一块,我还是本着一个社会学的角度和做社区建设的角度在做。我去了以后调研了两个村子,其中一个叫本寨的地方,从明代开始因为朱元璋派去戍边的内地中原的人搬到那里居住,所以就形成了屯堡文化。因为跟内地隔阂就没有什么发展,整个寨子全部是由石头、毛石建造的,里面有很多防御工事,既住人也是一个防御的点。 

当地把这个寨子活化准备做旅游,用旅发大会的方式推动它,由国企省旅游公司投资,花了两个亿。另外一个寨子比这个寨子的价值稍微低一点,在旁边大概五里地,大概花了几千万。省旅游因为是上市公司,必须要盈利,所以卖五十元一张的进寨门票,另外一个寨子是用农村旅游合作社的方式,农民拿自己的房子入股,村集体也给钱,也引入了外面的一些资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那个地方就不收门票。 

结果从去年九月份到现在,省旅投的这个地方修缮得比那个村子要好,但是门可罗雀,不收钱的那个村子,农民已经自发形成了六七十家农家乐,能住能吃能带旅游纪念品。因为西南片的旅游圈子很小,人的旅游消费能力很低,拖家带口周末游,四五个人怎么会花两百多光买门票?不收门票的村子因为有了客源,农民自发地做旅游产业,而另外那个村寨,因为是国家投资的,必须要有人员来维护,必须有门票收入来运营。据说村集体都上书到了省里面,希望不要收门票来增加客源,因为这是杀鸡取卵的事情。但是不行,因为其中有资本,资本就是逐利的,已经投了这么多钱,不知什么时候能挣回来,所以不可能取消门票。 

这两个村寨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我认为现在的农村已经不能称为家族式的社区网络的平台了,因为乡村的社会阶层已经被打破了,不可能形成基层式的群众性的自己管理自己的社区。现在新兴的农村乡土旅游起来了之后,农民能用资本的方式联合起来,全村成立一个旅游合作社,有利益上的勾连,也有家族血缘的勾连,这是一个很好的社区建设的平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诉求,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想致富,那么就会推选出来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像董事会一样,管理大家,包括生态的维护、卫生等等,甚至会自发组织考察,到其他地方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 

李琳:

您说的这个让我感觉到,原来以家族为社会结构的模式已经不行了,已经变成了一个以集团为社会结构的模式,而集团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它的社会产品。 

张怡龙:

我直观的感受是现在农村的社会形态其实最终导致的是丛林法则,谁拳头硬谁说话好使。除了拳头硬,还有一点,谁最先跟外界资本产生勾连谁就得利,这样就有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生长。黑暗的例子有很多,比较好的、良性一点的案例也有,比如西安附近的袁家村。袁家村就是村集体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把村里面一些很传统的业态例如食品加工等组织起来,实行免房租和比较高的品质要求,从而吸引了吸引大量的旅游客源。但这个案例并不具备一种推广性,因为它是处在一个大城市圈的边缘,我觉得这种中国典型的乡建建设,在大经济圈大城市周边都不具备推广经验。但他们是比较成功的,比较阳光。最难做的是那些偏远的地方,迅速地丧失精英丧失精华的地方,那些地方是丛林法则非常盛行的地方。 

李琳:

我再问一个问题,是关于建筑材料的。中国村落保护的材料首先就是石头,剩下的就是土坯,还有什么材料能够用于乡土建筑?

张怡龙:

我认为您的问题非常好,您刚刚谈到为什么日本建筑师明明做的是现代建筑,却能表现出传统风格。这个问题我曾经也琢磨过,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安藤忠雄先生做的福特沃斯美术馆,从它的建筑手法和功能上看都是现代的,它的展厅包在一个混凝土盒子里,外部的交通是围着混凝土,只不过在外面包了一层玻璃。我觉得那种做法就非常的日本,很多的日本建筑是有出挑的,围绕着主体建筑有一个灰空间,所以日本建筑师实际上还是把日本建筑微观层面的那种精髓用现代的材料保留下来了。结合这个问题来说,我觉得传统东西的继承,并不仅限于石头或者灰砖,其实材料本身什么都可以用。包括坂茂的纸建筑是用纸圆筒做出来的,这也是一种方式。其实很多打着乡土建筑口号的房子,实际本质上全是现代建筑。 

我是非常尊重前辈的,但我想说一个争议性可能比较大的例子,王澍先生做的宁波博物馆,报道都说是传承了中国文化。我去考察过,也看过图纸,发现其实它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把一些老材料直接用在一个现代的体块上。我当时看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如果把这些老材料全部去掉换成别的,那么这个建筑还有中国传统的感觉吗?我觉得没有。所以中国传统建筑中“传统”这两个字到底体现在哪里?这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问题,因为中国的传统建筑太发达了,日本建筑还有一些微观的小零碎,这些日本建筑师其实是能够继承下来的,但是中国建筑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它的精神和灵魂是处在那种整体的规划层面,是一个一个院落的组合,因为它的建筑是一种很强的封建等级的体现,这方面故宫是最典型的。除了故宫,简单的一个四合院也是很典型的,东厢、西厢、正房、南房,谁住在哪里是非常有讲究的,这是结合一个大家族才形成的那样一种结构。中国建筑的每一个房子其实是非常标准化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很伟大。 

李琳:

就是说日本建筑可以用它的细节来表达,但中国建筑要用主体来表达。我曾经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双年艺术展上提交了一篇论文,叫《院空间》,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四种空间,其中就有你说的那种,只有靠组合才构成中国的建筑。 

张怡龙:

但是这种组合在当前的土地利用形势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对土地的浪费太大了。 

李琳:

还回到我刚才的那个问题,那么乡土建筑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呢? 

苏童:

谈使用材料要针对具体的村落,要进行分类,重点建筑材料要考虑回收材料,挖掘当地的一些材料。 

李琳:

大家使用过当地什么新的材料?是被当地材料加工过的,有没有不加工直接使用的?比如有没有人直接用玉米秸秆直接做材料?我们现在马上开始一个项目,希望大家能告诉我,直接能够使用这些材料。 

李文:

中国的材料都要加工的。 

孙波:

有这种直接使用玉米秸秆的,您可以去查查。 

李文:

乡土建筑能够用到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有哪些? 

田山明:

我来自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我们公司正在做被动式超低能耗的建筑设计和推广,想听听各位老师对于节能建筑和乡土建筑结合的看法。 

我们按照节能建筑的要求研发材料,包括外墙保温、节能门窗和新风系统,不同保温材料有不同的保温系数,针对开发项目的规模选择外保温还是加气保温。目前还有一些结构保温一体板,能够让承重和保温一起作用,类似于这种拼装的工厂化产品,造价比较高,作为农民居住建筑来使用可能承受不了,但是可以作为旅游地区的建材。 

畅言网编辑:

您觉得新乡土发展趋势如何?对建筑设计导向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琳:

新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整体村落的概念,社会结构要打破,改变原有空间形态是未来发展方向,强硬的做法必须保护,否则我们村落就变成小城市了。建筑材料方面,我们要在当地寻找合适的材料,当地的东西要微化空间,不要宏观空间,尽可能在建筑材料使用上走向微观世界,尽量从当地挖掘,在门窗尺度、建筑方式都实现当地化。无论作为历史村落保护,还是作为新的农村,看到旧的印记,看到历史传承的延续,这是作为建筑单体来讲。

未来比较困难的是新能源的利用,和建筑原有的空间形态如何结合,需要在设计中逐步产生好的手法。总的来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每次国家会议都是关注农业问题,农村的事情还是局限性很多,我觉得建筑师唯一能做的放下身段,放下成为艺术家的心态,踏踏实实为中国的农村、农民好好做些事情。 

李文:

从这么多年身体力行的做新农村建筑,既然存在这个新乡土建筑的概念,我觉得既然提出这个概念就是存在一种诉求,现在这种新常态下,诉求会和经济挂钩,否则没有人无缘无故做出个概念。新乡土的概念狭义来讲,从农民角度,农民拥有的新乡土建筑一定不是一个生活形态,而是要成为一个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共有的功能才有活力,被农民认同,才会传承下去,蓬勃的发展起来。 

孙波:

我认为有建筑师情结的设计不是新乡土主义或者新农村建设,不能从情结角度去做,必须是为农民建设的,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不认为原来的社会结构是死掉的,觉得正好是一种复苏的、活的新型的农村,如果是一个旅游文化一定不是新乡土建筑,必须是一种新的文化结构。我在美国看到这个发展过程,正好与中国相反,有一个词叫做乡村化,城市里面没有人,都到农村去了,这是一种新的结构。但是我认为中国农村将来一定会有变化,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大,中国未来的农村会有新的结构,很多农村已经开始发展,以前是小农经济拥有土地都不大,现在已经开始整合。农业永远不能消失,将来的农村是一种新的生活,不光是体验,这是特定结构造成社会结果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将来的农村有可能是我们非常向往的,没有办法体会的。我去过云南很多地方,农村非常稳定,完全和城市不一样,城市打工是漂泊的,很不利于文化的产生,不可能产生乡土文化,但是在农村产生的机会就非常大。 

苏童:

新乡土建筑的定义是能够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的带有普世性的问题,比如安全、适用、经济,这是第一层面,第二能够把传统的工艺、材料和现代的技艺和方法相结合,第三,能够吸引劳动力反乡,体现原住民生活,这样的建筑活动和形式我觉得是新乡土建筑。将来的发展方向:第一,我希望更多农业合作社能够合作起来,中国出现更多介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民间组织,他们力量很大,不会很散和非常强势。第二,将来我们的参与乡村建设可能会更加需要探索一些模式,组织方式既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集团化的全面展开做乡土建筑,也不匹配,需要探索一种中间的模式。

 丁奇:

我觉得新乡土建筑确实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偏题,对各种建筑的类型冠以某种流派,这是研究学者总结用的,但实际上建筑师要做新乡土建筑,会根据当时的场地环境,和主观的心态有关系。做这种建筑会有各种各样的总结,比如说清华的张利,拉布鲁特做批判性地域建筑,把建筑进行归类这是理论学者做的事情。我们实践的学者比较多,会产生很多疑义。但是今天的会议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在于我们大家集中讨论乡村新建筑形式的发展,对乡土建筑提出建议和意见,中国的热火朝天的乡村建设已经引起了大洋彼岸的关注,就在去年10月份哈佛大学专门研究乡村主义,主要在研究我们中国的事情,我还与一位教授做了视频交流。实际上乡土主义在世界上都是很吸引眼球的事情。

另外是资本的问题,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逐利才是资本,政府出钱不求回报不是资本。公益团队也不是资本,历史文化遗产能否改动,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说法,要保持完整性,延伸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我们去卢浮宫,圣彼得大教堂厕所都是新的,建筑设计可以根据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我认为古村落不能只做旅游,我知道的四川的原阳就非常危险,当地非常漂亮,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画了一个圈收门票,但是和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梯田形成是农民种植水稻,现在农民收入很低对游客态度很差,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原来的梯田生长野草。现在很多这种文化景观都要消失了,所以纯粹的旅游是不能成功的,必须和老百姓有利益的合作。

关于社会结构,我一直在做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变为生人社会。关于合作社的问题,合作社是唯一让农村从分散经营转变为合作的方式,农民要转向市场化必须要经过工业化的合作。经济才是推动农村社会形态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我们也有作用,实际上是锦上添花的。另外是资本,资本一定要进入农村,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规避资本的缺点,是我们可能有力量去做的。我还想说,建筑师不是最没有权力的,最没有权力的是农民,政府赋予你权力,但是一个图能够改变很多事情,所以技术是有权力的。 

唐勇:

建筑行业的趋势是落后于工业产品的,所以我们看趋势可以借鉴工业产品这方面,现在提到的新乡土建筑,就像工业产品中的手工作坊,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产品预制在中国非常普遍,基于乡村的手作之美,慢慢在兴起。开始大家提到的情感问题,整个社会不是城乡,在建筑行业未来还会出现很多标准化和预制,随着经济结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企业快速推动的,乡村要用什么材料,要根据本身的分类来决定,最终要需要就地取材,可以树枝、夯土,看到乡村有很多,土质不同,南方偏红,里面的构造成分,防水性能不同,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甚至树枝可以作为屋顶,我们做可以用作隔断和遮阳。在美国,也会有就地取材,采用废旧轮胎里面灌注泥土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方式。我觉得真正的新乡土建筑,无关乎城市山川,无关乎造型和风格,而是真正利用当地的材料,去把他的构造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在现代非常标准化的城市生活中最稀缺的,我们在里面能体会到当地的感情。建筑设计可以运用细节的片段和现代空间,体现一种情感,这是现代城市非常稀缺的。所以在未来发展的两条路上,都有预制、现代化的技术,新乡土建筑需要结合当地乡村各种材料才能真正发展。 

邢迪: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趋势毋庸置疑是需要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很早之前地域性建筑已经是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了,包括从近几年普利茨克奖项的获得者说明,王澍为什么能够得奖,实际上他个人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主要是整个建筑趋势朝着地域性去发展。针对社会性住宅,我觉得历史的不同进程需要不同方法,现代的新农村,新乡土,更重要的是大众化的,如何解决大批量的农村的问题,如何升级换代。另外是小众化的,建筑师的特色建筑,不能抑制他们的创作需求,也要让他们发展,比如地方的新乡绅也会带动历史发展。新的材料应用借助创意又不一样,可能成本比较高,虽然不能用在大众化的建筑上,但是仍然存在借鉴的意义。目前,建筑师、规划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认为事情是死的,是一定需要发展的,比如之前中国的民居,从历史上讲也是发展的,北京的四合院之前不是现在这样子,之前是街仿制的,所以说建筑一定是活态的。未来是预知的,但是心态要开放。

新乡土建筑发展中不能怎样做一定要清楚,新乡土建筑一定不能是形式化的。另外在技术上,还是可以借鉴新的技术达到经济性和舒适性,还是需要设计师去设计的,历史需要进步,如何证明人类进步还是需要发展,不能用封闭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从生活方式讲,不论是农民还是生活在乡土建筑中的人,要保持舒适性和精神需求也是需要注重的。 

朱起鹏:

现在把乡土建筑提倡到一种类型和形式,我觉得阳光之下无新事,现在流行的项目没有一个在形式上产生新的探索和突破,我们都在用现代主义的手法,之后的地域性的手法和形式,其中很多的本源和社会研究都已经出现和完善了,在整个建筑学形式的基础上,本身没有推进。但是新乡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师、规划师、多专业和整个社会的进一步的协作和交流。第一次让整个社会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最大化的涉及,让人们关注到材料的本土性,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分配,这个意义远比建筑形式重要的多。这对于整个设计行业包括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个重要发展契机。

谈起发展趋势我不是很乐观,中国乡土建筑的热潮是很多动因在推动,比如说政策,乡村金融和社区再造触动了高层敏感神经的时候是否还能推动?那些组织方式是乡村建筑最重要的。乡村再造的红利,这种红利有一天会破灭,就像精品酒店的红利一样,包括所谓农村的特色的经营和生态农业,一旦所有农村都在做,那么他的利润空间一定下降。所有的地方都在做旅游,客源不能保证。

乡建的未来的路径,最终如果能落实到良性行为的话,一定是变成稳定的普通乡村,能够让年轻人留下来,形成常规的稳定产业。传统建筑适宜居住,很多人不拆迁选择原地改善,因为顾及到环境关系,选择一种合理方式。乡村适合被动式的节能建筑,我们可以利用传统的方式、传统材料、技术、生活方式的优势,让中国若干的乡村变成普通的良性的乡村。这样中国乡村建设就成功了,今天讨论的一切就有意义了。 

田山明:

未来的乡土建筑一定是节能建筑,一定是适宜居住的舒适建筑。 

何力:

中国的新乡土建筑现在处于发展的春天,中国能够创造一种有辨识度的潮流,就是乡土建筑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畅言网选拔一些优秀的乡土建筑师,让评价更能深入人心,包括其他的业态,让会议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树仁:

今天的提纲里面有几个对偶的概念,全球和地方,乡村和城市,现代和传统,我认为未来的趋势能够留存下的案例,必须是成功的,不成功案例一定会被淘汰掉。形成主流的东西应该是在三组对偶概念的时候,不是一定是乡村或者城市,而是在每个新的概念提出的时候,都是帮助我们去定位问题和摸索策略的参考点。而不是把我们绑在某一个角落上面,变得不能动弹。未来的乡土建筑,新的价值在于出现了乡土建筑之春,看到建筑业和社会大变化之间的关系。给提供了我们很好的向度,让我们多观察,但是不只是向度,最后的答案不会在某个角落,一定是二者之间摸索出来的。 

张怡龙:

我对新乡土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乐观,最终会成为真正的中国建筑诞生的土壤,成为这个土壤是被迫的,过去的中国建筑,实际上是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分支,都集中在城市的形态。因为出发点是大工业化。真正回到乡土建筑方面,出现的原因是必须解决三农问题,随着中国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大,一定会不断的发展和折腾,在这个折腾当中,被迫会产生一些真正的中国建筑。在之前建筑文化生态圈,中国建筑属于一个旁支,外国人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审视我们的建筑,我们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流的一种状态。现在是走自己的路的一种机遇,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因地制宜,产生一些新的文化和形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乐观的趋势。 

鲍亦林:

我对乡土建筑的发展比较乐观,中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政策在引导,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都向往新型的生活,有需求就会有发展。在做新乡土建筑的时候,首先第一要因地制宜,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在地域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复制性,不能说每个都是个别艺术家个人情怀的东西。在工业化发达的现代社会,一定有可复制性才能大规模的发展。我认为建筑师在新乡土建筑中起到的作用,更大的是引导作用,理想模式是通过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给农民带来新兴的、更好的生活,农民可以更多参与到改善生活的活动中来。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新乡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