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建筑师延续了研究室“都市合院主义”设计系列,通过石厦小学的设计,进一步探讨四合院的人本精神和景观生态,如何在多层高密度的条件下,维系合宜的空间尺度,调控建筑与自然的交错,让小孩与院落、大树与草地一起成长。

设计从建筑与自然交错穿插的剖面关系入手,在4个院落种植4棵大树,利用大阶梯将树池平台层层升高,把绿荫空间带至高层,形成三维的合院空间。设计利用院落的尺度、形式,整合垂直的功能划分:中层的教学空间从班级的学习单元开始,结合走廊平台形成班群;上层的图书展览空间,连接屋顶的草坡菜园,将校园延伸至自然;下层开放的地面连接下沉广场,为礼堂、体育馆的公共活动提供充足的采光。建筑师同时希望校园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未来成为深圳新一代市民的集体空间记忆。

1  密度院落:操场、间距、阳光

作为深圳新一代高密度学校,面对场地条件、功能与规范的挑战,石厦小学设计的第一步是理性的强排配置:方正工整的满足规范的田字形体量,紧贴建筑红线毫无任何松动的空间。新建筑的容积率是3,面积是拆除的原有教学楼的5倍,场地东侧接近1/4的地块面积为社区用地,下方地铁上盖不可下挖。为了充分利用狭小地块,东侧安排为操场,学校用地和社区用地各占一半;西侧长方形地块配合25m教室间距规范,决定了南北向3排教室的整体配置。为了应对校园南侧高墙一样的高层住宅的阳光遮挡,为了满足规范日照要求,北侧两排作为普通教室,南侧一排作为其他教室使用。

在建筑高度不超过24m、6层的建筑消防要求的前提下,这个配合日照和间距规范、方正工整的建筑体量几乎成为定局。面对这个强排出来的体量,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尺度与场所感?如何由大树花鸟形成独特而有意义的校园?如何 让孩童们在其中穿梭来往、学习成长,成为他们的城市空间记忆?

建立院落的围合关系,是形成校园空间的第一步。为了争取更多的建筑日照,我们把南侧的体量降低,让阳光深入院落,使北侧两排教室获得更充足的日照。3排教室形成两个80m长的长条形院落,我们在中间加上南北向连廊,成为4个大小不同、比例适中的院落。

进一步思考如何形成院落的系统:如何形成整体与个体的群组关系?院落在围合的同时如何保持开放,如何与东侧的操场结合成一个整体?

2  尺度院落:学习群组 + 空间层级

从体量配置到设计发展,首先要问什么是适合学生的院落尺度?如果规范里25m的间距与24m的高度决定了院落尺度的基本模数,每个院落能容纳几个年级和几个班级的学习空间?就南方的气候条件,如何调控尺度,形成平衡日照与日晒的舒适空间?如何穿插空间、联系院落,使院落既统一又兼具特色?

我们从班级群组的模数开始思考:每两间教室一个群组,之间的短廊容纳饮水功能,也为院落带入自然通风。6个班3个群组成为一个年级,共享一条宽阔的活动走廊;两个年级12个班以及教师办公室,围合成一个25m×80m的大院落,连接南侧的专项教室院落。利用教室之间的南北穿廊,进一步把80m的长条院落分成55m和25m—— 一大一小围合与开放组合的两个院子。两大两小串联在一起的4个院落,形成一个年段两个年级的学童们的基本生活圈,在这里穿梭学习不需上下楼梯 。

设计将低、中、高3个年段院落上下3层楼相叠,成为4个25m深、12m高的尺度合宜的教学院落。对孩童而言,从每层25m的班群小院到年级80m的大院,再到三层的教学院落,配合一系列尺度的转换,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空间层级认知。

3  垂直院落:台阶坡道 + 下沉广场


有了空间配置的平面逻辑,设计开始逐步发展4个院落的剖面关系:就垂直向度看,如何在偏高的6层建筑里,建立较小尺度的院落空间?我们将6层院落的南侧调整为5层,同时在院子里加入一层的演讲厅、阅览室平台,调控主要教学院落成为局部4层的空间尺度。从建筑剖面上看,除了室外建筑与自然的交错穿插,关键的室内公共空间也是光线丰富、多层穿插的剖面空间:图书馆、阶梯礼堂、餐厅、游泳馆、体育馆。

高密度的垂直校园,必须灵活地调控不同的公共活动层,功能的竖向分配往往重于平面布置。就建筑剖面来看,首先是地上6层加地下2层如何作合理的功能区位分配?然后是如何建立几个有尺度与场所感的公共平台?最后是如何在三维向度建立主要的校园通道,将这些活动平台联系起来?在竖向思考的框架下,石厦小学从地面层、地上平台、下沉院落3个策略层开始,安排平台的2、3、4层为普通教室;地下院落周边的1、-1、-2层为多功能礼堂、阅览和餐厅、游泳和体育;屋顶的5、6层为图书艺术、办公和活动草坡。

有了层高规划之后是建立联接策略。为了让地面操场的活动顺畅联系到合院中层平台以及上层草坡,我们把阅览室上方的平台设计为层层上升的台阶,可以从操场一路走上4层平台。在北侧院落,利用多功能演讲厅层层下降的台阶,将活动带往地下一层的下沉庭院,配合层高变换,顺着大台阶到地下游泳馆和体育馆。于是,从操场地面层向院落延伸的两个大台阶——一南一北一上一下,将竖向的建筑空间以之字形坡道整合成为横向的校园流线,从地下体育馆一路带至屋顶的草坡花园。

4  大树院落:三维校园 + 景观生态

校园里大树林荫不只是景观设计的植栽绿化,大树的树叶承接阳光雨露,根茎深入土壤岩层,它们是生态系统里蓝天与土地的联系,更是都市里无数动植物繁衍的关键载体。面对深圳新一代校园将近满铺的建筑覆盖率,虽然室内球场、泳池设施应有尽有,我却忍不住想,难道这个科技创新的都市,未来小孩的成长环境就远离自然,成为没有大树虫鸟和蚯蚓蝉鸣的混凝土森林了?

于是,我们在4个院落里,安排了4个圆形树池,配合4个垂直分布的活动层高:地面的操场、半层的阶梯、二层的平台、三层的屋顶,按照坡道台阶的高程将树池依序抬高,成为4棵上升的大树。我们估计每个树池直径8m、深6m覆土,可以孕育十多米直径的树冠,树荫覆盖二十多米院落的大半。我希望中间2、3、4层的教室院落的同学,从走廊甚至教室都能看到大树的树荫;除了想象下课时间围着大树嬉戏的孩童,我更想象一个上课时望着窗外发呆出神的学生,可以惊喜地发现三月的春天,停在树梢上的候鸟。

配合4棵抬升树池的圆弧结构墙,我们在下层的各个大功能厅,配合活动设计成为了演讲、餐厅、泳池、穿廊的特色空间。除了可以将校园既有的大树移植到这4个树池,我们更希望树池能积极地成为未来三维校园的雨水回收和分布系统。在深圳赶图赶工的大趋势下,这些移植树木和生态计划都没能实现,只剩下4棵抬升的大树,希望为校园未来的生态绿意留下一个生机。

5  草坡屋顶:奔驰吧,同学

在设计形式思考的逻辑顺序上,屋顶草坡的想法产生于院落围合之后:一方面调控阳光遮挡和院落尺度,南低北高的体量提供了形式的机会;一方面为了打破田字形配置形成的围合感,建筑需要形成更有开放感的整体形式。我们开始思考屋顶草坡的高程策略:首先延续南北院落大树平台层层上升,大阶梯的流线顺着第4棵大树平台,继续上升到达4层屋顶;接着从建筑西南角4层屋顶的低点开始,如何可以缓缓上升到达建筑东北角的最高点的6层屋顶?

我们逐步调整屋顶的高程与建筑的体量形式,配合5、6层相关的功能配置,将原有田字形的围合配置转化为S形的开放配置。我们调整坡道顺着S形迂回上升,在西北角到达最高点后,开始往东北角缓缓下坡,形成连续的回路。配合建筑不同楼梯间的屋顶位置,以及廊道的出入点,尽量让这片斜坡的屋顶绿地有多元的出入口。

希望师生们可以充分体验和使用屋顶平台的绿地草坡,让屋顶草坡成为校园院落的部分。我们构想屋顶的景观肌理与功能计划:跑道宽窄、韵律变换、自然草坡、菜园灌溉、花园座椅、阶梯表演、转角广场、阳光发电、雨水回收。不同于制式操场跑道的千篇一律, 同学们在屋顶的慢跑或散步,配合缓缓上升的建筑形式,享受草坡花园与迂回上升的景观变化。

我们也希望屋顶草坡配合院落的4棵大树与平台,成为一个三维的校园生态景观整体:雨水的收集储存、大树草地与菜地的浇灌、屋顶草地与铺面的多元径流、斜坡排水的溪流景观。当然,在深圳当下设计营建赶工优先的前提下,这些深入的生态思维都被迫放弃;我们只能希望,石厦屋顶的草坡和抬高的大树是个开端,能成为下一代三维校园生态的前奏。

6  公共大厅:校园城市 + 多元空间

路易斯・康除了以大树讲课比喻学校空间,同时也描述城市是能让小孩在其中穿梭来往、观察成长、告诉他未来何去的地方。一个好的学校不也正该像城市空间的巷弄广场,有多元空间和丰富的公共大厅让小孩穿梭来往观察学习?

3万㎡的建筑面积,扣除各类教室以及设备和核增,还有1/3、将近1万㎡的大型空间:图书馆、展示、礼堂、餐厅、泳池、体育馆等。如何将这些大型的室内功能空间,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公共大厅?如何让图书馆、多功能厅、体育馆容纳功能活动,同时也是重要的仪典场所,以及同学日常出入的公共空间?它们或能像希腊或罗马的表演场、剧院、公共浴池、议事厅,或纽约的中央车站、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米兰的拱廊和大教堂?如何把发改委核定的面积指标,转化为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的空间,成为校园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记忆的场所?

于是,我们利用垂直的区位特色,将这些公共大厅分别安排在建筑的上层与下层:地下层的体育馆和泳池、餐厅利用大空间,以天窗和高窗带入阳光。半地下层的多功能礼堂,配合平行的大台阶,以开放的台阶座位和开启门扇,彰显操场与下沉院落的空间连续。顶层的图书、展览空间,利用充足的阳光与灵活高挑空的屋顶——图书馆在斜坡屋顶下层,利用长型高空间曲折的天花,配合大台阶和落地窗的阅览书架,透过南侧墙体的阳光与大小开窗,让移动的光影彰显孩童的身体尺度;艺术馆架在东侧5层的连桥上,配合窗边旋转调整的遮阴展板,成为院落建筑的大尺度框景。

我们期望这些大型功能空间,成为全校同学课间的公共大厅,不只是餐饮阅览、打球游泳,更是日常碰面聊天、玩耍嬉戏的社交场所。学校就像一个好城市,让小孩透过空间的日常经验探索感受,交流、互动、阅读、思考而学习成长。

7  都市合院:校园城市空间主义

打开谷歌或百度航拍图观察深圳的城市肌理,除了宽广的林荫大道,就是方格街廓均值线性排列的高层住宅小区。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我们如何能在无法逆转的功能规划网格之间,利用既有的土地形成与城市街道结合的有广场意义的城市空间?如果社区区位分布合理的中小学校园有机会在未来成为开放校园,整合成为深圳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校园,来迎接未来的校园城市空间主义的到来?

观察香港近几年成功的中区警署建筑群空间改造,可以给深圳校园城市空间提供很多的启发。位于香港中环的中区警署与维多利亚监狱,随着城市的发展成为空置的历史建筑。经历了“200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开放以及随后赫尔佐格的改造,内向型的院落成功地转化为城市广场,成为开放的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这个和深圳中小学面积相近的中区警署建筑群,前后各有一个阅兵操练的大院与供囚犯放风的小院,经过打通与周边社区的出入口后,结合院子里的大树和围合的展览与餐饮建筑,都市合院成为活跃的城市空间。 

校园城市空间主义的想法,牵涉到3个关键的思考:一是校园建筑/操场/社区的城市空间图底关系,以及建筑空间造型的围合开放形式;二是校园多元出入口的设置,以及校园边界的城市空间意义;三是体育、礼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开放出入的空间管理。

不同于新一代校园的高架操场,石厦小学的操场维持和社区的街道同一个高程,除了土地使用的限制,也因为它可以结合地铁出口成为一个大尺度的广场空间。除了院落C型的开口与东北角尺度的降低,我们更以架高的框景建筑、院落对外上升的大台阶,强调院落建筑东侧面向操场和地铁口的开放造型。

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上,我们原来意图不设围墙,以抬高1m的建筑作为校园边界,在用地与建筑红线之间安排花台座椅,将接送学童的缓冲空间和街道城市空间结合。我们强调建筑在西北侧的地标街角造型,配合中学连桥设计了绿地与座椅。除了面向城市开放的操场大院,我们考虑未来可能对社区开放的礼堂或体育馆,在建筑的东北和西北角都设有台阶入口,方便市民出入校园,让地面的架空廊道和地下院落都成为城市空间的整体。

伴随同学们在廊道、院落、平台的奔跑跳跃,我们逐渐调控严谨的方院空间形式,成为轻微松动的弧面与转角。无论从城市街道看向校园,或者从操场和回望建筑,我们希望建筑的合院不止包容了多元的活动,同时反映了都市里一个动态上升的校园空间。 

8 后记

2020年10月,学校搬进新建筑,我收到一个短视频,全校同学们围着院落的3层走廊,观看大树平台边的表演;接着陆续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大阶梯、树下、廊道、大小院落嬉戏的图片。我从王校长那里知道,学校老师们看到完成的建筑都很喜欢,也终于理解了设计的空间意图,希望我们继续协助后续的布置。因为疫情隔离,我们研究室只能经由微信和域城设计院督促施工队完成最后的修改。

透过照片和视频,我们看到同学们进入穿廊、院落和平台到达上层的教室,经过台阶、平台到达屋顶草坡,4棵大树配合不同的院落高度,将校园空间带到更高的楼层,形成新的立体校园原型,让同学在上升的大树和院落周边成长,成为下一代深圳市民的集体空间记忆。

地点 / 深圳福田区

设计 / 2018年 / 竣工 / 2020年

业主 /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设计单位 /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建筑师 / 王维仁

设计团队

钱健石(设计总协调);林晓钰、刘凯旋、明玉洁、洪伟梁(方案);胡静、许芳雪、黄薇、王雪利(建筑施工图);陈跃(室内施工图);王磊、陆瑾华、许红丽(结构);王健、盛泉尾(电气);章飞昔(给排水);包晓光(暖通)

施工图设计 / 深圳市和域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 / 1.17 h㎡

建筑面积 / 3.41 万㎡

结构形式 / 混凝土框架结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