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中间美术馆·十个展览

展览名称:十个展览

展览时间:2014.7.12—2014.8.31

展览地点:北京中间美术馆

策展人/作者:唐克扬

展览简介:

“十个展览”是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它既关于事实(艺术家在过去十年中以各种方式参与的十多个展览),也关于观点(围绕着当代艺术和艺术空间的若干议题),既关于手段(策展方法论,展览设计,博物馆建筑),也关于目的(展览对于当代文化的意义)。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设定规则而是为了发现问题。

十个展览——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

1历史的园林 

项目名称:“活的中国园林”系列展览

项目时间:2005-2009

项目地点:德累斯顿皮尔内茨宫及其历史园林(2008)+布鲁塞尔老议会宫(2009)

项目主办方:德国国家收藏馆+中国美术馆(2008),欧罗巴利亚艺术节(2009)

项目参与形式:策展人 

真正实施的第一个展览项目集成了我的两个主要兴趣:中国园林与美术馆,这绝非偶然。“展览”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割断了展品与世界的双重联系:空间上展览是抽离了生活情境的“白盒子”,时间上,凝滞的,有限的展品是历史的“碎片”。不同于寻常的博物馆空间,园林代表着恢复“整体的世界”的希望,是特殊的跨越空间-时间的实践,。 

首次于德累斯顿皮尔内茨宫及其历史园林举办的“活的中国园林”试图恢复这些联系,或者,暴露当代艺术与现实+历史情境的双重隔断。在我的展览中,这个展览是难得的展览内容,展览手段和展览情境的三重对话,它试图用模拟的“园林”来展现“园林”,在现实中,它又与一座真正的“园林”——皮尔内茨宫——彼此重叠。皮尔内茨宫是启蒙时代欧洲人梦想中的“中国园林”,而当代中国艺术家在此展出的“中国园林”则是他们对于自己消逝了的传统的另一重想象。

 

2概念的空间 

项目名称:“漆山计划”

项目时间:2010-

项目地点:北京798第零空间(2011)+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画廊(2011)+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2012)+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2013)

项目主办方:北京798第零空间(2011)+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2011)+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2)+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2013)

项目参与形式:策展人

如何将“概念”翻译为“艺术”?这可能是文本层面的近代“中国艺术”转型以来普遍面对的难题,也是研究文艺理论出身的评论家和重视“手艺”的艺术实践者的沟壑所在。1)不可避免的“物性”和空间上下文改变了艺术概念,更改变了艺术本身;2)移入公共领域的艺术面对着公共沟通中的各种尴尬。

朱青生教授的“漆山”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展品:“概念艺术”——“概念艺术”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展览,展览只不过将概念的确立、演进和实践揭露为可见可感的形式,供艺术家和观众交流而已。这样的展览既要传达给观众基本的作品信息,又要点到为止,不替艺术家说出多余的话。位于798的原画廊建筑是特殊时代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展览设计并没有“知难而上”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利用现有的条件把“观念”视觉化并空间化。这样的“观念”不应是一种确定无疑的图解,而是可以由多个视角解析,而又在同一系统内整体表现的多面体,是“物”、“像”、“词”的交替出现,或者空间、形象、表意的相乘。

绝大部分的展览元素,包括柱列,墙面和装裱都是按模数制作的,如此可以让展览的结构在别的场地中方便地延伸和转换──艺术观念有其生长逻辑却不拘于某时某地,展览设计的方式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思考的物理回应。

 

3 事物与痕迹 

项目名称:“典藏文明之光”

项目时间:2010

项目地点:故宫博物馆延僖宫书画展厅

项目主办方: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项目参与形式:策展人(与徐累合作)

大多数展览希望人们“看见”,这个展览则希望人们“看不见”。耽溺于“物”的占有而忘却其中的“文化”可能是古代文物收藏显见的问题,而“书写”和“书法”的关系恰恰突出了这种问题的实质——“书写”可能是一种中性的操作,无所谓“杰作”或者“价值”,在某些情境中人们只有忘掉“书法”的“高等文化”身份才能恰如其分地欣赏文化的基本功用,以及它对于历史的意义。

在延僖宫书画展厅展出的数百件古代器物形制各异,它们的共同点——书写——很难“看”清楚。这个展览设想一种蒙昧的展览氛围,在其中复制品和原件混合在一起,地位相当,前景中的“字迹”代替了背景中的“器物”成为展览的主角。

 

4纯属事件

项目名称:“巅峰:亚洲艺术的群像”

项目时间:2009

项目地点:海南博鳌论坛国际会议中心

项目主办方:Art Mia+2009博鳌亚洲论坛

项目参与形式:策展人 

艺术展览绝不仅仅限于殿堂或者“白盒子”,在当代生活中的很多情形中,艺术是喧嚣“活动”的背景和点缀。这种尴尬也许并非全无原因,与其一味抗拒,不如展现出其中的关节所在:盛大的“事件”既是艺术的载体,又是艺术的意义趋于虚无的原因。 

“搭乘”2009博鳌亚洲论坛的亚洲艺术展不乏世界级著名艺术家的参与,但是它们很难吸引诸位更为强势的“观众”的眼光,在安保、经济、金融、政治……等议题的挤压下,在本不是为艺术展览准备的旅馆式样的空间中,“策展”的余地寥寥无几。在此,重要的不是重新定义艺术,而是重新定义理解艺术的情境。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唐克扬十个展览中间美术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