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三、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已经进入到注重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将需要采取新的战略。这一新的战略就是走园区科学发展之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注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型产业体系。

1.实行 “三区联动、融合发展”

科技园区是产业园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为传统的独自发展模式,主要依托各高校集中区或智密区独立研发。其主要弊端是:产学研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低,缺乏产业化基地;大学校区与社区相互独立、分割;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形成“二张皮”,即高校没有根植到地方经济文化之中,根植性较差。第二代为产业化基地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其作用主要是解决产学研一体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但它仍没有解决高校与地方经济的脱节与融合问题。第三代为上海杨浦提出的“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模式,即大学校区、高新园区、公共社区联动,实现融合发展。这种模式为打破传统的高校与地方经济、官产学研银民相互脱节,实现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此,对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以及目前一些地方建立的科学城来说,应该借鉴杨浦的经验,打破条块分割,实行“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创新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的融合发展、链式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科技园区的发展,应该是向高度一体化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高度一体化和科学发展将成为第四代科技园区的重要特征。

2.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不少产业园区规模增长仍主要采取依靠土地“平面扩张”的方式,其发展空间的约束日益突出。面对发展空间不足问题,一些园区用地规模不断扩张,有的甚至高达上百平方公里。事实上,产业园区具有合理的有效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经验表明,一个产业园区的合理规模一般在15-20平方公里左右。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工业地价过低,各类园区“征而不开、开而不发”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园区大建“花园式”工厂,土地利用效率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即使是土地产出效率较高的国家高新区,2004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已开发土地实现销售收入也仅相当于台湾新竹科学园的7.9%,创造就业仅相当于台湾新竹科学园的1/4左右。当然,这里存在着汇率等不可比因素在内。但可以肯定地是,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园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仍有很大的潜力。

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应该走土地集约化的道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依靠土地“平面扩张”谋求总量增长的粗放方式。为此,要切实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各类园区产业用地调查。重点是建立园区产业用地数据库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估。二是加强对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要实行工业用地存量盘活鼓励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盘活现有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建设标准厂房甚至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中小企业进入标准厂房生产,尽可能不单独供地;鼓励企业扩张由新建改变为改建、加层,向空间发展;研究制定园区容积率标准,提高土地容积率。

三是逐步提高园区的进入门槛。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单位土地面积最低投资和产出限额,并按照限额加强考核、监督和奖惩,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对达不到规定投资限额的项目,要引导其购买或者租用标准厂房。其次,建立产业用地后评估制度,对园区单位面积用地实现的产出如增加值、就业、自主创新、税收等,以及土地用途是否改变等进行跟踪评估。再次,制定园区产业淘汰标准,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实行土地置换,使一些不符合发展方向、效益较差、档次较低的企业逐步退出园区。四是加快工业用地出让制度改革。要积极创造条件,对标准厂房用地、仓储用地以及竞争性的工业项目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或租赁。

3.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

产业链是价值链、供应链和生产链的统一体。从价值链看,它是产品增值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通常包括从研发、设计、中试、零部件、组装、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体系;从生产链看,它是按照生产和技术联系形成的本产业上、中、下游产品之间的纵向链接;从供应链看,它则是按照提供产品和服务联系形成的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横向链接。对于产业园区来说,应充分发挥优势,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链式发展。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控制那些具有优势的产品增值环节,尤其是优势核心环节,扩散转移那些不具有优势的环节,构建开放型的一体化优势产业链。通过控制产品价值链的优势核心环节,来控制整个产业链,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其次,延伸优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把这些主导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做高、做长。也就是说,要把产业链的规模做大,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做强,把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做高,把产业链条拉长。第三,实行产业链“选商选资”,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选资”的根本转变。这样,通过“选商选资”,实现园区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

4.引导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产业集群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将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因此,在未来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按照集群化的思路和理念,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这里所讲的“集群化”,就是在现有园区化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规划与政策的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过程。比如,高新区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撑,其核心就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常具备四个特点,即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达的社会网络组织,尤其是中间机构;发达的社会化分工和灵活专业化;通过产业关联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5.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产业园区是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从国际产业转移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在加快,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在不断提升,并出现了由单一制造业转移扩展到整个产业链转移、由硬转移(生产制造)向软转移(现代服务业或脑袋产业)、由单纯考虑劳动力成本转向考虑综合商务成本的趋势。从国内产业转移看,则出现了“北上、西进、郊区化”的趋势。所谓“北上”,是指在沿海地区内部,出现了由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继而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趋势;所谓“西进”,是指由沿海向中西部内地尤其是江西、安徽等地的转移开始加速;所谓“郊区化”,则是指大城市内部由市中心区向郊区和周边地区的转移在加快。

对产业园区来说,要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就必须进一步优化环境,不断降低综合商务成本,逐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这里,要着重健全基础设施、生产、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四个配套,逐步建立完善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对产业园区而言,要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单纯强调“七通一平”或“八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是远远不够的。除基础设施配套外,完善生产配套、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配套对吸引高水平的投资者、促进园区升级将更为重要。而且,这三个配套并非局限在园区范围之内,它需要依托周边地区的密切配合。经验表明,目前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外的第三投资环境。在完善配套的基础上,要围绕产业园区的开发,加快交通网络的建设,逐步构建半小时、1小时或2小时产业协作配套圈。这种产业协作配套圈的形成,将有利于促进园区产业的链式发展,加快园区产业的集群化进程,充分发挥集聚经济和集群经济效益。

6.强化园区功能分工,实行错位竞争

要避免各产业园区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就必须突出特色,强化园区功能分工,实行错位竞争。目前,各地都建立了许多产业园区,这些园区一定要明确定位,强化功能分工。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要实行“一区多园”的体制,强化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加强专业化分工,实行错位竞争。这种错位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门错位。即各地发展不同的产业部门,实行部门专业化和产业间分工;二是产品错位。即各地发展同一产业部门的不同产品,实行产品专业化和产业内分工;三是功能错位。即各地发展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环节甚至模块,实行功能专业化和产业链分工(包括模块分工)。通过这三种类型的错位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由此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展望发展趋势我国产业园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