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做给电影的建筑  > 正文
从电影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 2013-02-19   来源:网友so投稿 

昨天晚上,很有幸,在街头我看到了电影,就在时风宾馆西门向西(中域电讯)那里,很多人聚在那里看的不亦乐乎!放的是潘长江主演的抗日片《举起手来》,十分搞笑,不到7岁的儿子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是最近我却看到了类似以下的一些报道,于是产生了新的思考《从电影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欢迎大家来议一议。

图片来源:百度

第一则报道:山城电影院将以五星级的标准豪华重生

2004年02月19日02:52 重庆晨报

使用本报讯市民期盼的山城电影院,将以五星级的标准豪华重生。昨日,山城电影院的建筑设计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正式揭开盖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重庆市设计院的两套方案最终入围。

市文化局有关人士称,新山城电影院将在两路口原址上重生,传承老影院的文脉。据称,该项目已列入我市十大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豪华电影院。去年12月2日,山城电影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中广电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等5家单位提交了5个建筑设计方案。

据悉,山城电影院重建将由重庆市地产集团全额投资。市地产集团有关人士称,新山城电影院将达到国内影院最高等级———五星级,是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据了解,新山城电影院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具备举办国际级电影艺术节、大型首映式、大型演出的条件,同时具备餐饮、娱乐、会议、新闻发布等功能。

该工程预计今年6月动工,2006年12月投入使用。

市地产集团有关人士称,本月底以前,5个设计方案都将摆上解放碑街头,公开征集市民意见。最后方案将综合专家和市民意见,报市政府决策。

五套方案先睹为快一号方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

设计总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

建筑构思:城市之睛———城市注视生活的镜头,映像之城———演绎着现实与幻想的魔屏,演绎着“看与被看”的双重含义。以简洁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山城独有的风骨,精心雕琢的玻璃幕墙暗含着山的力度,又折射着璀璨的电影梦幻。

二号方案:中广电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设计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

建筑以单一体量的形式出现,状似一块巨型山岩,具有强烈的雕塑感,溶入了山城的地质和性格特征。“红岩”的意象体现了设计对于历史的尊重,块面式的外部处理极富张力,暗示了重庆未来的发展与腾飞。

三号方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总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

建筑标志特征是以“雾”为主题的沿街立面设计,一片银色的金属丝网挂在凹凸起伏的立面之外,如一片薄雾飘过。主体建筑在混沌的整体感中,借助体量、尺度和色彩的调度,呈现山城的意象,延续、再塑山城建筑的浑厚、质朴、粗犷、凝重而不失细腻和浪漫的传统,既似交错和岩石群,又若云集紧凑的吊脚楼。整个方案设计简洁明快、造型朦胧柔和。

四号方案:重庆市设计院

设计总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

设计构思基于国际化的识别性与自明性、都市文脉,建筑造型以超尺度的雕刻形体,以强烈而纯粹的方式呈现,层叠影像,多变空间,成为城市的地标。整个方案创意独特,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广场设计部分传承了原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广场的文脉,建筑正立面充分考虑了渝中半岛长江路口的景观视觉效果。

五号方案: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设计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

设计构思着力表现历史、自然赋予山城的壮美,演绎传统文化的内涵。建筑外部造型通过玻璃、钢和铝材强有力的组合,穿插雕塑,犹如钻石与岩石相嵌,表现出动态感和气势。

头发花白,72岁高龄的吴德基,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也是山城电影院建筑设计方案评委会组长。

45年前,年仅27岁的吴德基还是老山城电影院的设计者之一。

“当时山城电影院是我市唯一能放映宽银幕影片的新型电影院。”回忆当年,吴德基不胜唏嘘。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山城电影院一度蜚声国内外。

“从设计、修建到竣工,我一直住在施工现场。”吴教授说,“那时,市民用肩膀挑、撮箕抬,经过一年多义务劳动,才铲平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后门的一座山坡,填平了现在的劳动大道。山城电影院就是在这里建起来的。”

见证和参与两代山城电影院的修建,吴教授强调,我们的城市不断修建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在历史、文化、形态等方面都是传承的关系。山城电影院重建设计必须要传承文脉。

图片来源:百度

三十年风雨路

老山城电影院于1958年立项,1959年设计修建,1960年建成。

老影院能容纳1600人观看。1960年3月起正式营业,公映的第一部电影是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

20世纪80年代,因用于该影院银幕放映的影片必须使用70毫米胶片,片源受到局限。经营陷入困境,20世纪90年代初,影院停止放映并拆除。

2001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尽快重建山城电影院。

2003年8月,市政府决定由市地产集团与市文化局一起重建山城电影院。

设计方案

各有特色本报讯 昨日,来自规划、建委、文化等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组,对5套设计方案进行了点评。

评审组组长吴德基教授认为,五套方案各有特色,都把握了方案征集书提到的基本要素,但在延续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的文脉上略显不足。

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三号、四号方案脱颖而出。吴教授认为,三号方案简洁明快,布局合理,与周围商业进行了有机融合,特别是交通设计上为今后周边环境的改造留有空间。不足之处在于主立面未能朝向主干道长江路,不能起到半岛门户的作用。

四号方案的创意独特,具有时代气息,但总体欠考虑,功能与外表欠简洁,与未来的菜园坝大桥融合不太合理。

一篇网络日志:说说各自城市的电影院吧2006-05-13 20:53:55

来自: 豆瓣网

那我就先说说我们海口的吧。

海口的文化事业不很发达,电影院只有可怜的几家。

而工人电影院是很老很旧的了。上次不得已在那儿的小厅看《太行山上》,结果居然在敬爱的朱德同志讲话的间隙,听到从隔壁大厅传来的几次刺耳的刹车声……

这坚定了我今后不再入内(至少不入小厅)的信念。

旁边的文龙类似。也是小厅效果极差。但大厅效果挺不错。

海口最好的是银龙电影城。四星级。是我的首选。

去年到电影院支持了十余部片子。其中仅有一部不在银龙观看。

但有个问题。

银龙大厅的左声道放映系统有一点问题,常常不匀衡。给人不和谐的感觉。

而玉龙厅的杂音太大。也是问题。

大家都说说吧。

一篇文章: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就这样消失了

来自:西祠胡同

09-05-16 11:59 发表于:《菲繁摄影》

辽宁抚顺市民王文是个电影迷,每当有大片、新片上映时,他便开车到沈阳观看。不只抚顺,除了沈阳、大连、鞍山几个大城市,辽宁其他11个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看电影难的问题。如今在抚顺,没有一个专业放映场所。民营经济最发达的营口市,唯一的一家电影院现在只做会议用途,锦州市区人口90万,全市只有工人文化宫一个正规影院放映电影,最近有关方面投资重新装修后,改为将场地出租,不再放映电影。而在上世纪80年代,辽宁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六七家公共电影院。(2009年05月14日《人民日报》)

这篇报道,其实是全国各地中小城市电影院的一个缩影。如果做更大范围的调查,其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像艘正在慢慢下滑的沉船一样,大家怀着既忧虑又无奈的心境,看着它缓慢而执著地向下沉着。

曾几何时,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情节那样,每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几乎就是该地的文化中心,最热闹的区域大抵与之有关,而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在少年时代都把当电影院守门人作为人生最高理想。那时的电影院是何等的风光啊!

随着免费的电视发展,许多中老人渐渐远离了收费的电影院。随着娱乐选择的增多,以及网络和影碟的出现等原因,更多的年轻人也远离了电影院。特别是近些年,一些电影业界人士从骨子里生发出的要把电影做成高档消费的理念,则更是把电影院,导向了目标受众更集中的大城市。而一些地方实行的院线垄断式的供片模式,也让中小城市沦为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盲点。于是就出现了N多条院线在大城市扎堆肉搏,而中小城市的版图上,渐渐看不到电影院的影子。

曾经,有电影界人士发现了把电影做成高端消费的弊端,掀起过“10元”甚至“5元”看电影的风潮,但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更多的经营者,不太喜欢这种“薄利多销”的烦事,这样的做法,经营总的体量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工作量却增加了上去。

让中小城市的电影院走向衰亡,有几个因素,其一是大环境造成的不景气局面;其二是因为不景气而不敢有人投入硬件建设;其三是影片的供应上,永远只有二轮甚至三轮,这让本地仅存的可以承担“高消费”电影的条件较好的受众,只有开车到去大城市消费。

如果在经营权、投资、供片渠道以及营利模式上没有新的思路和措施,中小城市电影院消失势不可免。但中小城市的观众,有许多还是需要看电影的,但当他们面对相当于几天生活费的电影票价时,他们会本能地选择更经济的娱乐方式。

好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上,让人不看会抱憾终生的电影并不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该传承,该怎样传承,在今天这个我们高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城市的电影院早已不见踪影,我们怎么办?“文化引领08奥运,奥运传承传统文化”,难道我们仅仅在对外的宣传时才如此吗?深思吧!!!每一位中国人!!!!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