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这地标、那地标  > 正文
有文化,才有地标
发布时间: 2009-12-14   来源:网友啊德投稿  转载自:中国建筑西南院建筑师  
地标性建筑需要一个国家文化的不断沉淀,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

社会在进步,我们都希望这个时候能产生一些代表中国特色或与众不同的建筑,希望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思想。但目前,我们缺少一些具有一定内涵的、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建筑。有时候建筑师只是为了满足开发商、政府或者其他机构的需求而设计作品。开发商或者政府都希望自己的建筑吸引眼球,在周边的建筑中“鹤立鸡群”,这些都是商业性或者社会功利的需求。

地标性建筑需要一个国家文化的不断沉淀,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其反应的是开发商和国家的综合能力,肯定要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工艺水平以及对整个社会工业化程度的要求。比如鸟巢就是我们国家最先进的工艺和社会思想的体现。

图片来源:httpnews.e23.cn

文化对经济有滞后性,现在经济正在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就要求我们在文化方面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几代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努力以及中国各种文化的沉淀,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内涵,然后才能形成我们自己所特有的地标性的建筑,从而超过其它国家设计的地标性建筑。

标志性有两种解释:一是独特,不同于其它;二是可以同于其它。当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工业化水平和经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自身素养就会随之提高,观察世界也会使我们设计思想产生变化。站在四川看建筑、站在中国看建筑和站在世界看建筑,所处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设计地标建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此时、此地、此时。建造地标性建筑首先是一个城市或国家要有这方面的愿望,通过建筑来代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个性。个性就是自身的文化、经济、人们的性格。这样的建筑建成后一定要成为城市或国家的标志,就像耐克和可口可乐一样,当人们提到耐克和可口可乐时,肯定会联想到他们的标志。而这些地标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城市的名片,对城市和国家的经济也会有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