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历史博物馆

台湾历史博物馆

台湾历史博物馆
台湾历史博物馆荣获2012年台湾建筑奖佳作奖,它的设计尝试透过地景和建筑的融合,以空间来诉说台湾历史过程,而且尝试以PC预力版创造大跨距无柱空间,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技艺。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台湾历史博物馆”作为一个代表族群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满足内在的机能,也试图追寻其意象的自明性。然而在忠实于现代主义的本质与抽象性下,仍然避免局限于后现代符号性的象征与假借。
在此选择以“渡海”的先民共同历史作为台湾族群集体记忆的基因,台湾历史博物馆即由其前景的“渡海”入口意象展开,依序铺陈“鲲身”、“云墙”、“融合”等四大主题。
“渡海”——回溯先民拓垦精神
前庭的水域被渐次下沉的步道穿越,步道两侧的水瀑由黑色石子的阶梯状池壁泻流而下,像唐山过台湾历史中险恶海相的“黑水沟”,由此进入博物馆,也进入了先民渡海的历史时空。
“鲲身”——永恒故乡美丽岛屿
一个被土丘、植被包围的水上舞台,像漂于水面的绿色浮岛,有如「鲲身」的意象,也象征浮现在海上的台湾岛。
“云墙”——海天壮阔佑我祖灵
为了构筑入口的纯粹意象,藉由一道神秘的墙垣,阻隔了背后的博物馆建筑群。
“云墙”长近150公尺、高17.72公尺,由一个六角形筒状钢桁架支撑的太阳能光电玻璃墙构成,蓝色硅晶反映了蓝天、浮云,作为“渡海”场景的海天背景。
代表永续的绿能,连结了历史与未来,在此许诺我们的子孙,看顾永续的家园,谦卑的写下自己的历史。
“融合”——民胞物与四海兄弟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的移民社会,我们寻找共同的价值,也珍惜多元差异的丰富。
博物馆的建筑群以复杂的多元象征构成,撷取了原住民的“石版屋”、“干阑式建筑”、汉民族的“合院”、“斜屋顶”、“砖构造”等元素,形成了“融合”主题的多元文化意象。
此一建筑固然连结了过去的历史,却也必需迎向不断涌现的未来,藉由本质性的回归,追寻趋近永恒的姿态,表象抒情的“文学性”并不掩盖支撑它显现的内在的“结构性”。
此一建筑挑战了现今的台湾营建技术,由预贴模版工法的预铸P.C.墙版、预铸P.C.柱,P.C.楼版构成的三向(后拉)预力系统;因应空间组织形成的底层大量挑空,支撑上部构造的干阑式螺旋三叉钢柱,都赋予了此一建筑非经验性与跨越时代性的样貌。历史是流动的,原本就含括了过去,记录着现在,也引向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