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  > 正文
姚仁喜:不辍有为 以臻完备
发布时间: 2014-02-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姚仁喜

姚仁喜先生,1975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于197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建筑硕士。1985年于台北成立了“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并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会元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事务所成长快速,已成为亚洲最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1999年,伦敦的World Architecture杂志称许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为〝台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执业表现〞,而姚建筑师则是“带领台湾建筑界创新的要角”。事务所目前拥有一百六十位以上的专业工作人员。主要业务包括企业总部/办公大楼、住宅、文化、教育、医院、旅馆、交通、商业与工业等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主要作品分布台湾、香港、中国、印度,其它作品遍及欧洲及美国等地。 

于2002年,姚建筑师以台湾高速铁路新竹站一案为主题,代表台湾参加第八届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于2003年,受邀参加第一届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2004年,受邀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佛手湖轩。2008年,再度受邀代表台湾参加第十一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暗黑情事。 

姚建筑师的作品荣获众多荣誉奖项,并获许多专业杂志争相报导。1997年获颁台湾内政部第三届“杰出建筑师”,2005年,姚建筑师荣获他的母校—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颁发“杰出校友奖”荣誉。并于2007年获得台湾最高之文化艺术奖项“国家文艺奖”第十一届得奖人,为第一位执业建筑师获此殊荣者。2009年获得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2001年,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第一本作品专书《Kris Yao/ARTECH Selected and Current works》由澳洲Images Publishing出版;中文版专书《姚仁喜/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于2003年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二本作品专书《ARCHITECTURE OF KRIS YAO/ARTECH》亦由澳洲Images Publishing出版。

在台湾建筑界,姚仁喜是一位颇受推崇的人物,媒体对于他很少会吝惜各种赞美之词。他自出道以来佳作迭出,在海内外各种建筑评奖台上屡有斩获。其才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亦参与电影制作、宗教文化传播等多种文化事业。他用谈诗、谈艺术、谈哲学、谈宗教修行的话语谈论建筑,也令许多后辈高山仰止。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一个佛教禅宗的故事,唐朝沩仰宗名宿灵云志勤禅师,有一天在路上看到桃花灼灼,当下悟道,做了一首著名的悟道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禅师见桃花而悟道的灵机迅疾、芳华刹那,往往忽略了“三十年来”探寻的不懈坚持,多少回“落叶抽枝”的单调重复。因此,我们对于能在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听姚建筑师以平和舒缓的语调,讲述在“无为”的看似悠游背后,在离于形式与言说的超逸背后,他那些不舍昼夜的劳作,不到亮相的那一刻永无休止的完善等种种,感到格外欣慰。

得力于外:“我对台湾建筑比较乐观”

问:作为一位从业时间比较长,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影响力也比较大的建筑师,如果要分段描述一下您的建筑生涯,您觉得可以怎样划分?不同阶段您的思想和同时台湾建筑界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

姚仁喜:台湾的建筑环境在过去20年来有很大改变。我1985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之前在李祖原先生的事务所做了3年合伙人。这二三十年,台湾的建筑环境从本来不太重视设计,后来由于各方面包括房地产、包括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成长,经过了很多阶段,走到了今天的局面。反映到我们事务所,在我们刚刚成立的那一段时间,接触的商业地产建筑,包括住宅,比较多一点。那也是因为在1980年代初期,台湾的房地产状况很好,所以那时候这方面工作多一点。渐渐地我们事务所做了比较多企业的办公楼,比如一些企业总部啦;同时渐渐我们也开始做文化教育方面的项目,像学校,博物馆等,到今天已很少做住宅类的地产。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幸运的转换,因为毕竟建筑师比较想做的可能还是文化、艺术、教育类的公共建筑。从某个角度讲台湾有太多建筑受商业地产的影响,建筑的价值被限制为房地产的价值,对于一般大众而言,他们可能就会把这个房地产的价值当成建筑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价值,可是建筑中文化、艺术的一面,房地产建筑就不大碰触得到。我们在这方面是很幸运的,可以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做到我们想做的事,更能够体现建筑的深度。我想这个过程一方面跟社会的变迁有关系,一方面跟我们的兴趣也有关系。

我们喜欢去探讨。我自己觉得比较珍惜的就是,我们事务所虽然在台湾算是蛮大的一个事务所,大概100多人,但是有两种特质同时存在:一个是这种大事务所的经验,或者说能量,一个大事务所能做到的东西我们都做得到;同时我们又具有一种实验性,这对大的事务所来说可能就比较不容易,这也是环境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也觉得很幸运。实验性的这个角度一直是我们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我们就常常谈实验性设计的方向、实验性建筑新的材料、新的工法等等。相比西方那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台湾工业上还是没有那么尖端,所以我们事务所更加要带领着建筑界做这样一些事情。比如说像我们比较早就开始做清水混凝土啊,玻璃幕墙啊这类东西。另外比如说节能环保的工法,我们就从一个先锋的角度来尝试。我觉得很多时候一个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在描述其成长阶段时,其实不能忽略的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建筑是与文化、社会息息相关的。

问:社会环境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您觉得台湾的设计环境的发展呈现出的是怎样的状态?

姚仁喜:我觉得,如果谈台湾的情况的话,有两件事情还蛮可爱的。很多年前我除了台湾的事务所,在香港也有事务所,说起来也是十几年前了。我常常跟人家说,我去了香港开事务所回来,就更珍惜台湾的环境。因为香港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很商业的,用最快的方法盖出最好的产品,目的是赶快进行下一个。在台湾呢,不管是做企业总部、银行大楼或者学校,业主一般都有相当程度的理想性,有一种梦想。有时候当然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梦想,也有很伟大的梦想,但就是这个梦想令这个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做的很多企业总部,业主都希望通过建筑传达出他们的一种愿景,这个愿景常常不是那么商业或功利的,所以你可以发现,我做的很多企业总部面貌都不太一样。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帮那些企业实现他们心里想的那样一种愿景。比如“大陆工程总部”,单纯地使用了外露的钢、清水混凝土及玻璃来述说这个企业的故事;还有“仁宝电脑总部”,整个建筑就像一台电脑,是完全透明的。那么另外一个可爱的地方就是,我觉得台湾这2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要求提高环境品质的自觉性高了很多。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讲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美学,还在讲环保。这种意识在现在年轻人身上都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我对台湾建筑还是比较乐观的。

问:您与大陆建筑界的来往也比较密切,最后能否请您谈谈您怎么看待大陆建筑界的发展和现状?

姚仁喜:大陆现在有很多重要的建筑都是国际知名建筑师来执行的,所以大陆有很多优秀的建筑出现。当然大家对此也各自有不同的观点,但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最吸引人的建筑,对建筑界的冲击也很大。我注意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大陆很多年轻建筑师作品的变化都蛮大的,可以看得见。这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在外来的刺激下,一方面他们对建筑的想法越来越成熟,另一方面也有对自己的反省,这些都会让建筑更丰富吧。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