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郝琳:“绿见十书”之“内在的自然”

内在的自然

好的设计,无论大小,大致都与“越界”有关。在可持续建物这方面,我是希望模糊和突破都市、建筑、景观这三者的界线,籍由彼此的关联创造出新的自然体验。理想的话,我们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家庭生活在一个优雅的院子里,我的社区像一个公园,我生长的城市仿佛田园。历史上无数伟大的城市归根结底都是从这些微型的生活场所延展出去的一层层的风景——到巷道,到广场,到村庄和田野。我在北京内城长大,印象里的旧北京是一个经久的结合所有优秀因素的设计,散发着气质的魅力,由智慧与文明以及耐心捉摸的匠心而完成的空间和都市景观体验。即便在杂乱无章的当下,譬如一头走出后海的小巷,迎风站在银锭桥上眺望西山,这个伟大都市残存的空间片段,固然与童年大不同,但不由地还是会发自心底地折服。你仍然可以阅读出自然的丰饶、一个都市对普通人的包容与大度、文化观瞻、以及那些毫不夸张甚至是极为谦逊的建筑群体若即若离的协调表达。

有趣的是,以这样的都市体验和历史上那些深邃的观察作为基点为我国未来城乡发展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答案之时,现时的深刻意义犹在。在这样的人文与自然论述的视野中,虽然各有重心,但都值得重提,包括Jane Jacobs多元性的都市和街区建构,William Whyte的小都市空间的社会生活,Ebenezer Howard的花园城市,Kevin Lynch指出的城市意象认知空间的清晰结构,以及McHarg的生态景观思维。对于今天的都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观察和质询,恐怕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更是这些论著延长线上的有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这回事。这样的关系应更具前瞻意义,也并非是简单化的物质或是空间关系,而应是内置于设计中的有关未来存在的深层问题。这样的存在是要以自然为核心,建立起环境想像、社会生活、文化自尊之间更为深层的新秩序,我称之为“内在的自然”。

关于这样的论述,不妨用“树”来稍作解释。“树”是我在设计中常常引伸的素材。我们喜爱“树”,并不仅仅因为她的表象与象征意义,而是这样的存在回答了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环境的问题。“树”是一个变化的形态,夏天浓密而遮荫,冬天疏落而加强日照;“树”总是惹人愉悦,常常自然地演变成为社会性的包容聚集空间。比如在中国的南方文化里,“榕树头”就有公众空间的意涵。这是一种融合社会生活样式的营造并兼行环保之效的思维,她启示着人与建筑景观有形和感官的互动,以及已建环境主导微观气候结果的观点。都市建筑如同“树”一样,如若健康地成长,需要很好地掌握与方位有关的日光几何学、季风以及地形水文的重要性。“树一样地存在着”的都市与建筑引发更为深层的感染力与微妙想像,表达着环境应有的样子。这样的状态也回应了自然与人的生活之间一层薄薄的交界应当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内在自然的要素之一是材料与工艺性。作为建筑最基本元素的材料极其加工建造手艺反映着建筑、自然和居者的深层关联。在地的材料通过创新的处理工艺而更为耐用美观,亦保持着文化与风土的内涵。在这个资源日益匮乏和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中,自然中的材料是否可以为未来的生存提供全新的答案?譬如,“竹林深处到底有些什么”这样的思考是面对于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竹资源而展开的。深加工的环保竹材也许可以广泛地应用在数以亿计的城乡住居建造上,拓展自然、房屋构建技术与规范、美学和文化的视野。

从更大的尺度上,内在的自然是研究和落实空间策略与环境策略可以明显互惠的平衡点。多数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希望以乡野和田园规划的视点取代既定的城市规划原则。如何以自身较小范围的散落的自然环境为原点,以类似农牧渔林的自然方式汇集生活设施、营造社区、保育本地风土水文,进而联络成更大规模的绿色网络。环保不就是欣然接受自然的给予,进而以小心翼翼的方式建成环境来保护自然吗?这样关注微观场域,进而拓展成网络的方法不同于常规都市计划的方法。在这样的方向下,类似生态村落模式的社区形态,郊野公园模式的景观生态复建,乡村般的节水、节能、减废和环保的营造应用而生。

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未来收益的价值并不单纯地存在于自然或是建筑物的表象本身,它同时也是环境与居住者互动的一种效果。所以,如果我们仍然把设计视为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围绕新的自然观和因此可能产生的生活方式和产业变革而展开讨论。虽然可持续发展最终牵涉到根本的政治决策和道德转化,而累积起来的效应却是从无数的关于自然观念的微妙变化开始的。可持续建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认识到未来社会经济模式可能发生的不同变化,理解自然在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成熟的自由美学和科学技术对于自然认知和经验的互动,进而通过非线性的方式来组织建筑的不同角色,来解答环境、社会发展和生活价值的本质问题。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琳,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学士、伯克利加大硕士、剑桥大学博士,现任Oval Partnership都市建筑事务所和Integer绿色智能事务所董事合伙人兼可持续设计总监。其主脑设计的建筑作品屡获国际和亚洲指标性建筑奖项,如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奖、两度DFA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两度Perspective透视设计大奖总冠军奖、MIPIM都市更新设计奖、Bloomberg中国最佳住宅奖等。

相关文章:

郝琳:“绿见十书”之“末日、新年、建筑的新局”

郝琳:“绿见十书”之“设计长思”

郝琳:“绿见十书”之“社会性的住屋”

郝琳:“绿见十书”之“高端住屋与可持续设计”

郝琳:“绿见十书”之“快城慢活的永续都市”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自然郝琳绿见十书内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