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众体育建筑?

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从来不逊于任何国家。过去几年里,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选手在网球等一系列此前默默无闻的项目上接连取得突破,中国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得到持续激发,越来越多原本只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球的人从沙发上站起来,亲身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而随着体育运动的日趋大众化,体育建筑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鼓励建筑师“为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大众体育运动的体育建筑而努力。”从国外发展情况看,为适应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求,体育场馆建设布局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变了一味追求大型竞技场馆的倾向,形成以社区为基础建设中小型、多元化体育场馆的指导思想,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体育建筑

“在北京这种特大甚至超大型城市中,要解决大众型的体育建筑设施需求,我认为还是要走‘体商结合’的路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A1工作室主任建筑师  解越

现在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体育设施的开发建设应该说也是处于很重要的转型阶段——从过去为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展示城市形象甚至国家形象而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逐步转向为全民健身服务。

在中国,体育与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有关系的,他们把观看比赛甚至亲自参与和体验某些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大众的体育建筑首先要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在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北京这种特大甚至超大型城市中,要解决所谓大众型的体育建筑/设施需求,我认为还是要走“体商结合”的路子。

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实施的案例,但似乎发展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北京各个区都建了体育中心,每处都是场馆、设施齐备,而且都择址于城区中最好的位置。但用地本身仍有很大的开发容量,所以我们也在探讨是不是存在一种可能,就是体育中心的产权所有部门与开发商联合,拿出一部分用地来做大容量、大强度的开发,将整个地区作为城市的副中心,把商业设施、文化设施、酒店设施以及最主要的体育设施综合到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当中。

城市体育的发生,肯定要有三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第一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第二是提供场地的场地管理部门,第三是提供服务的商家。现在这三方社会力量的结合远远不够。很多人可能都有提前10天甚至半个月预订比较好的运动场地都订不到的经历,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体育中心特别是室外场地却闲置着。而且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参加体育运动会有一些服务性的需求,比如有助体力恢复的餐饮、洗浴设施,甚至包括陪同运动的家属休闲、逛街、看电影的场所。如果把这些贯穿到一个能够建成的、经过周密商业策划的“城市体育综合体”中,会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产业链。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体育场馆体育建筑竞技场馆育场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