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设计界有一种论调叫“成熟”,也称“商业化运作”。持这种论调者自诩能够为业主提供任何风格式样的建筑,并且保质保量。同时推出了“建筑产品”理论,风靡房地产界。建筑设计可与流水线生产相媲美,可以不断重复,这儿的作品稍加改头换面便可在那儿使用,建筑设计速度惊人,质量另说,效益第一。反复重复也有尴尬的时候,业主如有质疑,便搬出这个“风”那个“流”的来唬人,再不行就请个高鼻子出场,“商不厌诈”么。
“成熟论”是建筑师对于职业定位全面溃退的代表论调,是业主不尊重建筑师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熟论”的后果是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环境越来越恶劣,设计周期越来越短,设计费用越来越低,设计质量也越来越没谱,业主也越来越看不上“成熟”的设计师。这种恶性循环或多或少是由那些持“成熟论”的设计师自己造成的,对整个建筑市场的贻害很大。
被自己造就的“成熟”市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成熟”设计师只能想出“求助于外”的高招,或请高鼻子或打洋旗帜,希望跳出“成熟”圈,取得高利润,但往往“名财两失”,大头让老外赚去,自己得一份辛劳钱。
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设计师没有那么“成熟”,在设计原则、设计费用和设计周期上斤斤计较、毫不让步,反倒得到不少地产商的“崇拜”,让不少“成熟”建筑师艳羡不已。大量重要建筑落入外国建筑师手中,在人们惊呼“设计八国联军”入侵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反省过自己丢失阵地的原因何在?往往有人把目前设计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现象归结为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的落后,但更要害的是建筑师执业态度的落后。
假如建筑师不能坚持本来属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尊重自己的职业,就很难得到业主和社会的尊重。究竟建筑师和商人不完全是一回事,也不同于流水线上的工人,放弃职业底线和原则并自诩“成熟”,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的态度。随波逐流者染上此症固然可惜,但在推波助澜者中,出自名校的、有高学历的、留过洋的“明白人”却大有人在,问题是这种病态的“成熟”到底还能扮演多久,带来多少“利润”?
我们姑且将这种“成熟”称为一种病,发病的症状有以下几类:以“炒羹”心态执业的;练“建筑风格”摊儿的;卖资质的;卖牌子的;卖高鼻子的;挂羊头卖狗肉的…
虽然“成熟病”蔓延甚广,但还有不少同志还在坚持不那么“成熟”,坚持做真实的建筑,坚持作为建筑师应有的职业操守,坚持自己的设计原则,坚持合理的设计周期,坚持合理的设计费用。只要能坚持下去,他们就一定会成为未来建筑界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建筑的希望。
少一点“成熟”的包装,多一份内在的坚持。设计市场的规范化不能仅靠外力,而要靠国内建筑师们自己的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