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6年建成的新国家财政部办公大楼与毗邻的建于50年代的闻名的老财政部大楼截然不同。老一辈建筑大师的旧作是一座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新古典主义"宫殿"。灰色青砖的墙面开着比例匀称的深邃的窗,绿色琉璃瓦覆盖的清式大屋顶凝重豪华,虽略感深沉但法度森严,是一组地道的官式建筑。
新财政部大楼谈红色烧毛岗石的外墙呈现出的形象,与人们最初的印象正好相反,新旧两代建筑建筑给人的感觉竟非常相似。不仅因为它们都在建筑的墙身方面表现了同样的古典式厚重与韵律,也不仅因为它们都企图表达建筑内在气质的壮丽、永恒和纪念性要求,更重要的是,新与旧在精神追求方面不是对立的。旧楼追求一种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结合;新楼则企图探寻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隐喻民族文化的精神。这种追求由于相距近40年之久,竟然呈现这么大的不同。
一位日本朋友戏言:“作为中国新财政总部, 这个设计体现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韵和日本的禅宗精神。”
我对日本的禅宗精神及中国佛教中的禅宗一派一头雾水,只是妄言猜测中国的禅宗似乎是讲究“空”的概念, 认为一切的现象都有其“因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是为"空"也。《大智度论》中说,"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 然而对于佛法中所谓"诸法皆空"并非在设计构思的起端就已经形而上地存在于我脑中,当时的一个念头闪现倒确实是从中国绘画中幻出。有人认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是中华文化许多方面的认知的捷经之一。对于同为视觉问题的绘画和建筑,关系以更加密切。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之山水丹青、书法艺术最讲究“布白”,讲究画面不可太满,否则便不空灵。山水要“虚其一角,云山雾罩”,线条的飞白要笔断意联。总之用虚无来表现深远无尽的意境,正所谓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绘画的目的不在"有外形物",而是要传神,要能达到无限的相象。 这种种"空",可以理解为虚实之比的“虚《管子、心术上》言: 虚者万物之始也”。又,道家形容宇宙的原始状态时言:“天之道, 虚其无形”。《老子》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见中国的山水画的空虚看似省事,实则包含了巨大的内在张力,表现了最费心智的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反映中国传统建筑,亦最注重院落空间,以建筑之实体围合的空间是无形之建筑。这个空间既是功能性好,又具有精神象征意义。
新落成的财政部办公楼最显著特点是在其狭长的体形西端掏空成一个巨大空间。在城市空间环境上,它是城市道路尽端的对景;在功能上,它是具有城市大度的开放式广场空间;它是进入整个大楼的主入口,提供了一个人员集散、车流交通组织、观景休憩的巨大雨篷;从建筑造型语言诠释,由于它的尺度宏大、造型坚固肯定,因此它表达了\'结合性\'的语义。它改变了整幢建筑的尺度感,在有限的建筑高度中使形象的视觉上显得高大挺拔、威严庄重,它与均衡的有强烈的韵律感的实体部分对比突出强烈,但由于建筑在整体上几何形体关系简单明确,弧形体量和梯形空间被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方框限定统领着,因此总体上给人以完整统一的印象。
建筑虚的部分无疑是构图的中心和高潮,而具有新古典主义柱廊韵味的弧形墙面,顶部近150m长的桥架式体量及西端的两根尖锐有力的竖塔都籍着这个空间而得以附丽。因而说这个空间打破了板式建筑单调感,给建筑造型提供了多样性和可能性。
无疑,这个空间也改变了北京街道的空间特性,它使一种封闭线型空间有了一个横向的纵深的孔隙,它开放了一个街区,形成了一个呼吸的、流通的空间,一个人们可以自由到达的多样性场所。
这幢建筑试图在现代建筑中寻找一条表达民族气质、特性的路子,这条路坚持绕开在民族建筑形式中寻找片断的被无数建筑踏平的门坎。我坚持认为,传统的中国大屋顶是没落的漂亮的梦境,它一旦幻经为真实的存在,所有精神探索的努力也就嘎然而止了。
洋务运动经过"五四"运动 到今天,走过一百年的中国文化的改革历程,建筑文化的创建所走过的风风雨雨也是令人唏嘘。前辈的作品作为时代的讲演余音尚绕梁不绝,而今人该如何面对这种生生不息的求索之路呢?
《老子》言:"天下万物物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似可指无形无象,不可感知的宇庙本体,即所谓"道"。而我试图在设计中所追求的"无"则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种意向。建筑民族性的探索唯有在文化精神的把握上才有可能创造出崭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建筑文化。
在日本友人的眼中,财政部新办公楼可能蕴含了日本"禅"的文化意味。我并不能肯定是这么回事,他的语焉不详却已使一位当时在座的财政部官员“顿悟”了 。在我日后与这位主管大人密切接触中,每每碰到他一时难以言状的感想或急切间无法判定取舍的事情,甚至每每感到妙不胜言的情况时,他把这称之为“禅”。
附:主要技术指标:
总占地面积 :917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26180平方米
层数 :地上6层、地下2层
建筑高度:24.6m
大门洞高度:17m,最大跨度3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