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鬼神共居的建筑格局
一幢正宗的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分别为神鬼人共居的精神格局,其中人是最不显要的方位。天井为神,中堂为鬼(祖先),两厢为人。而且,这些居住建筑布局的内在理念充分体现了本土原始传统与外来文化的混合特征。

(1)面子文化――门楼
徽派民宅之门明显蕴藏着中原文化,他们都因战乱逃往徽州的北方世族所带来风俗。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众所周知,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它们独立于府前的左右。平民人家显然没有“阙”一说,徽州人则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张式特征。我们从宋代画本中均不见马头墙和徽式“门楼”,它原本跟平民建筑无关,即使皇家宫廷建筑也没有徽派建筑那么翘角参天的夸张程度,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徽州人联姻风俗,女方亲眷会赴约相亲,所以有“外头看门楼,里头看椅桌”来衡量男方的家底。徽派建筑的门面讲究,可谓中华之最。故有“宁可门楼千万银,不愿盖屋三十两”。
徽州建筑的门向显然受到普遍的风水观念所支配。尽管徽州村落的密度非常之高,这丝毫不影响徽人对风水的讲究,因此,常见的大门偏开,甚至在两房过厢间开大门;也有屋套充当正门;正门与正墙不齐的现象,这些都由于村落内地基紧凑与局限,常为了一墙之寸土,不惜重金打官司;邻里交恶,世代结仇;故有“邻居望倒,亲戚盼好”古训。所以复合式屋套模式极为符合徽州村落格局,尤其单户“三间”,正门前墙同时也照壁,只要门槛在三七、四六处偏开即可,使大门不至于直冲上屋中堂。当然,富户和官宅无须如此“拐弯抹角”,它们在选址上保留了充分空间,豪宅一般设有“下上两进”、“下、中、上三进”的复合住宅,大门虽然可直通上屋中堂,可下堂与大门之间设有连式扇门,一般分为三、五、七扇,这要视主人的地位而定。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内。由于门楼它处于“光天化日”之下,供人观赏品评,点滴之间近在眼前。对于讲面子和好攀比的徽商徽人而言,不惜千金修建门楼也就不奇怪了。在徽州有人家因建房走向破产,不少豪华房子的修建过程都是意气上马,如张三跟李四本是冤家对头,由于李四盖了一幢数一数二的房子,张三自然不服输,必争一口气,即使财力不够也要把架势压倒对方,那就在门楼上下功夫,至于屋内装修么可以拖一拖,等时来运转或子孙得志也不为迟。可见“一代做屋,三代装修”的更多含义。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内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2)天井明堂――神居
徽派建筑的天井与明堂可谓最有代表性,它无疑是原越人塞式建筑派生出的一种风水观念。“上有天井,通天接气;下有明堂,四水归一”,大凡明清徽州人的正屋,均有“天井明堂”。它显然是本地的固有传统文化,最初出于防御的需要,山区村落无论大小,均无防御设施,只能在设计建房与选择村址加以发挥,故形成“家有天井,村有水口”。这是徽州建筑结构与村落布局体现出越人的防卫布局的原始面貌。天井的风水讲究无疑是原始越人家族寨式的浓缩版,最初出于防御功能的布局和引水之需,因为徽州常年多雨,一旦遇到外敌威胁,只要粮水贮足,全族人可久居在寨内不出,特别可防夜间袭击。
随着岁月的推进,这些实用的功能被赋予一种审美理念与风水文化,并结合了中原传入的宗法理念与工艺结构。秦汉国家制度中是严格限制氏族群居,主要从税收、人口和开垦等方面。这是对徽州村落与住宅带来重大变化的原因,特别引入中原凹式的方正住宅,打破原越人的外园内方的格局,但是徽州一些村落仍旧体现包围式的格局,特别在开阔平地的村落,有明显的里外层次性结构,主要表现村路、水源、排水的格局,与山区的沿山梯式村落的有着不同的布局。
天井明堂的设计意味着整幢建筑的内部格局和顶部格局倾于这一中心。徽派建筑事实上复合式建筑,除了后墙翻水是外流之外,正屋则是四水流向明堂。天井用采光,使得两厢和堂屋不至于黑暗。天井与明堂的设计按住宅大小深浅设计,普通民居分为“小三间”和“大三间”,小三间没有上下堂屋,明堂等于一个屋套,前门与照壁同为一墙,明堂的地面通常采用石条构成一条排水“阴沟”接到屋檐水。
大三间分上下堂,除了天井开阔之外,明堂设有台池,甚至摆设假山奇石之类,明堂是精工麻石长条所铺成,它通常是一项费力的局部工程,那些石条,重则上吨。“大三间”也叫“五间”,下堂除了有隔门之外,左右两边可设两间下厢房,如果有一定立深的话,在上下厢房的通道间“过厢”设小偏厅,用作休闲与接待不重要客人。下堂阁楼与上堂阁楼不是同一个水平,主要考虑到堂厅开阔与气派,因为堂厅前有楹柱、上方弧弓的正梁(俗称:冬瓜梁)和中间方梁(俗称:“塞”);下堂楼阁一般低于上堂一米多,它通常是女眷的闺房,
大三间的大门通常为正中,因下堂设有隔门,也叫“堂间门”,它避开了大门直面上房中堂,假如门外设有偏门屋套,其正面必有屏风作为照墙,正屋大门则无需隔间门。豪宅的隔间门很有讲究,它之所以叫“下堂”,通常为五扇皮门组成,平时只开左右两扇旁门,每逢喜事节日或贵人造访才张灯结彩和“四门大开”。大开门是非常重视礼法的,如门内如出现了品级官员,绝对不下下级品衔官员全面敞开所有中门,这些豪宅的中门通常为三扇和五扇,包括祠堂门也大致如此设计。
(3)厅堂八仙桌――鬼居
徽派民宅的中堂同中国所有建筑一样,由于强烈的宗法思想,使得中堂这个小地方成为一个富有精神意蕴的大世界。它的整体包括厅堂、交椅、八仙桌和条桌,其中中堂和条桌(板几)最为重要:固有“卖田卖地,不卖板几”一说,它还素有“祖宗骨头”之说。因为中堂上方有牌匾、祖训和铭记,如“天地君亲师位”是最常见的,正中一般没有固定,按具体的时节、事件作不同的摆设,如喜、丧、寿、祭多做相应调整,其中遗像、名迹、字画是最常见的。它可以摆设一些传家宝、避邪物和炫耀物等等;如名贵陶瓷、座钟、玉雕、假山。每逢佳节倍思亲之际,也可从祠堂里请来已故父母牌位放置板几上祭供,如已故亲人的大寿和刚过世亲人的忌日均与厅堂、板几和八仙桌有关,它是个鬼事活动的重要场合。因此,家族发生冲突中,被人搬走八仙桌形同祖坟被掘一般,具有严重的挑衅性,往往引发家族之间的血腥械斗。
(4)黑房暗角――人居
凡是居住徽州老房子的人都清楚,那左右两厢,除了接近天井下的微有光线之外,房间里非常阴暗。有学者甚至说“徽州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格局”,不管传统文化以什么为“本”,但正宗的徽州建筑确“以人为末”。因此,一旦妇人生产,只能点蜡烛油灯接生,此外徽人还“摸老妪”之说,这可能睡房长年黑暗有关系。小三间只分左右两房,大三间分上下房,甚至在名堂两侧设有两小厢房,这个空间支配极为自由,也可布置花厅、偏厅、书房和住房。如果是复合套式的连屋,一般有两进(上堂与下堂屋);三进为上堂、前堂和后堂屋);也有“多房一堂”连进复合式住宅,每一进之间设有天井和隔间门,厅堂通常设在最后和中间,这些实用而经济的房屋通常是些人多大户的大村城镇人家。由于风水观念的关系,徽派住宅的人居均不是最重要的偏侧和角落地带,限于宗法等级观念,正屋两方家中长者居住,由于立深的关系,此两间正房比过厢房和下厢房更为阴森黑暗。家中女眷通常居住楼阁,那里上面比落下明显光强和干燥光,但居者则是家中最没有地位者。
(5)马头墙 开线砖 灌斗墙
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一个重要的形态特征,但马头墙的风格样式也形形色色,线条有方直型和圆翘型,解构有重叠型和单一型。马头墙本来的功能用于防火,但在徽州建筑中也被发挥到一个艺术与宗教的高度,马头墙有雕砖嵌贴而成,并配有窑制的熬鱼以图吉祥和小鬼避邪,最简单的马头墙也有墨线和花纹以及人物画或山水画。
开线砖在徽派建筑当中极为流行,但在徽州地区也有老砖、宋砖、新砖。从地下挖掘来看,主要有老砖与宋砖,“老砖”与北方汉砖尺寸标准大体一致,但它在皖南流行则宋后。其次,砖房最初出现城镇地区,砖瓦房在乡村普及大致在唐宋两朝。在徽州人家的猪圈、厕所、厨房和杂屋可以找到老砖新砖的杂用迹象。老砖、新砖与开线砖两种砖后来一直并存使用,因为开线砖要求土质黏性大,踩泥与制作工艺较为繁琐,所以不适合所有地方烧制,开线砖的重要优点是省料易烧,轻便易搬,结合石灰泥浆切成灌斗墙也比较敦厚坚实。因为徽州本土原本是泥墙,它虽然不够坚固牢美观,但非常适合皖南的春季霉雨和冬季阴寒,泥墙由于密度不高,容易透气恒温,实砖一旦到了霉雨季节则“吐潮”(徽州绩溪话),冬天里又干裂透风。灌斗墙综合了砖墙的坚固美观、泥墙的防湿避寒的优点。这便是开线砖与灌斗墙流行明清徽派建筑的主要原因。
“老砖”是中原人的带入烧砖制瓦的技术。最初只盛行于官方建筑和城镇地区的中原移民,因为它很不适合徽州潮湿的自然气候。原始这些老砖的烧制质量,它们仍隐约保留现在的杂屋建筑中。过去徽州砖匠有句口头禅:前世没修,遇着老砖。因为保存下来的老砖通常窑塘火砖,往往被高温烧得熔了的砖头,不仅变形,匠人砖刀也难以砍改。其硬度不亚于坚石,甚至地方人用它充当磨石。宋砖在建筑方面不多见,其流行范围可能不大,时间也不大长,常见于地下老坟。在老砖与新砖至今产生了折中的新砖,但它后来被开线砖所取代。开线砖和灌斗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现在没有资料说明开线砖起源徽州地区,但它伴随着明清徽派建筑流行于江浙地区。
徽州旧时村落全然一派粉墙黛瓦的迷人景观,远远望去如同人间仙境;溪水池塘,拱桥石板路,古树坞口,二十多年前仍然如旧。尽管历经大跃进、文革、学大寨,名胜古迹全然覆没,但徽州村落民居则败于改革开放之后,要现代化么,那得向城里人家看齐,使其一切面目前非,当年天朝之乱也未及如此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