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破除绿色建筑障碍还需勇闯三大难关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3-09-12
网络配图
1、绿色建筑闯三关之成本关
在建筑节能领域,天津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建筑节能大检查中,天津市连续7年位列前茅,并率先在上世纪90年代推行一步节能,在2005年推行三步节能,到今年7月1日,进一步提出四步节能标准。在这一基础上,天津市在推进绿色建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绿色建筑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显而易见,但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却因额外的成本望而却步。
“实际上,天津市现有建设标准,已经接近一星级绿色建筑要求。”市建设交通委副总工程师刘瑞光介绍说,要建设一星级绿色建筑,带来的成本增量十分有限。据测算,仅仅为每平方米增加30元至50元左右。刘瑞光介绍,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强调精细化设计,要求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简单套用固定模板。“举例来说,要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绿色建筑设计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模拟分析进行调整,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风向,为建成后使用可节省大量能源。”
“相比较而言,由于更高的建设成本,以及更长的建设周期,让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部分绿色建筑的技术也有待成熟和考验。”业内专家表示,二星级绿色建筑成本增量为100元/平方米左右,而建设三星级绿色建筑成本增量超过了300元/平方米。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绿色建筑的综合成本并不算高。
刘瑞光表示,一个建筑的建设周期往往只有2年至3年,而使用时间却可长达数十年。前期建设成本的略微升高,换来的是今后数十年更低的运营成本。绿色建筑的推广,需要人们转变观念,更多地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取舍。
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天津市绿色建筑开工量已达850万平方米,增幅明显,比去年全年绿色建筑400万平方米的总开工量增长一倍有余。“近年来,绿色建筑发展可以说已经开始步入正轨。”刘瑞光认为,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不断提高,正从被动推动到主动要求的转变,这与当前提出的建设“美丽天津”不谋而合。
2、绿色建筑闯三关之运营关
相对于零起步,天津市绿色建筑的成绩令人欣喜。但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天津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并不算多,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但实际发挥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在已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38个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通过了运营认证,占全部绿色建筑标识数量的5%。
“目前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共分为两种,即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张津奕介绍,“申请设计标识只需要完成施工图设计图纸即可,而运营标识的获得则要求更高,需要在建筑运行一年之后,经过有关专家现场踏勘,审核合格后才能授予。”与设计标识相比,运营标识是证明绿色建筑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志,一栋建筑在被交付使用后,只有实行绿色运营,才会将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形成长期的、累积的节能、绿色效应。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在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中,继续申请取得“运营”标识的项目少而又少。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张津奕分析,一个原因是部分项目仍然在建,还没有投入运营,或者是运营时间不满一年,因此也就谈不上申请运营标识;第二个原因是绿色建筑建成交付使用后,物业管理机构或物业持有业主对绿色建筑认识不足,导致绿色建筑仅仅是停留在图纸上,中断了后续申请认定;第三个原因是不排除有些不负责任的开发商为销售炒作,只在设计阶段申报绿色建筑,而在施工过程中未把绿色技术加以落实,这样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国内绿色建筑的运营水平有待提高,“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项目在设计阶段获得了较高的星级评价,而到运营阶段,物业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绿色目标。“有些物业管理机构甚至把绿色建筑视为一种负担,常因某些理由,将绿色设施停用或荒废。”
有关专家建议,应当培育绿色物业产业,物业服务企业应从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服务创新型转变,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建筑节能运行,利用垃圾分类收集、生态绿色系统、噪声污染控制、建筑节能运行和监测等先进技术,减少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
3、绿色建筑闯三关之认知关
绿色建筑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并不只是搞绿化、建景观那么简单,一星、二星项目由地方政府来审定,三星级则需由住建部审定,被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认定的“绿色建筑”,并非是一个销售的噱头。
在国内,绿色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消费者、甚至一些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并不了解。随着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开发商纷纷打出“绿色牌”,将绿色建筑作为楼盘之间竞争的筹码。在街头巷尾的广告牌中,“绿色社区”、“节能环保”、“生态大盘”等字样屡见不鲜。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很多绿色建筑只能说是“伪绿色”,大多是开发商的概念营销,作为吸引眼球的一大“卖点”,与真正的绿色建筑差距甚远。
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张津奕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据了解,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由低到高分别用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来代表,总共6大项(住宅49项、公建57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绿色建筑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并不只是搞绿化、建景观那么简单,一星、二星项目由地方政府来审定,三星级则需由住建部审定,被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认定的‘绿色建筑’,并非是一个销售的噱头。”张津奕说。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尤其是商品住宅项目中,中高端建筑居多。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绿色建筑是高档住宅,拥有很多先进的设施设备,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消费的。还有市民表示,在房价高位运行的当下,绿色建筑距离刚需还有一定距离。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张津奕说:“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端、高价,而是采用适宜的技术,通过合理的集成应用,实现降低建筑能耗为目的。绿色建筑也绝不是高新尖技术的堆砌,绿色建筑应该是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